三国时期孙吴重臣 · 儒学大家
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东汉末年避乱江东,受孙策礼遇,委以文武之事,待为师友。孙策临终前托付后事,令其辅佐孙权。
张昭性格刚直,敢于直言进谏。在孙权决策时,常提出不同意见,虽有时触怒孙权,但仍深受敬重。赤壁之战前,他曾主张迎降曹操,与周瑜、鲁肃等人意见相左。
孙权称帝后,拜张昭为辅吴将军,封娄侯。晚年退居养老,但仍关心国事。著有《春秋左氏传解》及文集三卷,今多已散佚。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张昭受遗辅佐,动见规谏,虽性謇谔,而内实忠笃。”认为他忠诚正直,是社稷之臣。
张昭以儒术治政,重视礼法教化,在江东士人中享有极高声望。其威严之名甚至使孙权亦有所敬畏,有“张公之言,不敢不从”之说。
据《江表传》记载,孙权曾因恼怒欲杀一人,张昭劝谏无效。孙权便借口外出狩猎避开,张昭则坐在门口不动,以身体阻挡宫门。孙权从后门出,见张昭用车塞住正门,深感惭愧,遂赦免此人。
另有一次,孙权在武昌临钓台饮酒,命随从用水洒向群臣曰:“今日当君臣同乐,醉倒于此!”张昭正色不饮,孙权问其故,答曰:“此非君子之乐也。”孙权为之改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