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rtwork--Carcass(他们把死金发扬光大,对后来的旋死有一定影响)Necropedophile--Cannibal Corpse:(美国残死至尊,风格从未变过,一只值得尊敬的乐队,深喉很不错)Liege of inveracity --Suffocation(残死之神)Rapture--Morbid Angle(影响了后来的旋死与原始黑)Anal Electrocution-- Devourment(CC的延续,但把深喉弄得很有个性)On Frozen Fields--Dismember不过我更喜欢旋死:Arch Enemy:(难以相信,主唱是女的.新一代大牌歌德堡旋死)。
I will live again。
Nemesis
Shadows and dust。
Enemy within
Dead eyes see no future。
Exist to exit
Instinct
My Apocalypse
Taking back my soulChildren Of Bodom:(要说旋死,绝对他们第一)。
Hate me
Warheart
LakeBodom
Hate Crew Deathrol。
Touch Like An Angel Of DeathDevilDriver(驱邪铃):(美国也能有这样的旋死,尽管太美国了点,但很不错了)。
Hold Back The Day。
Die and die now。
End of the line。
Cry for me sky(光看名字就知道有多猖狂)。
Knee deep
Devil's son
Clouds Over California霜冻前夜:(中国重金属的希望)。
悲痛的王座
冰封之月
垂死的梦境
末日同盟
毁灭交响
心魔Graveworm(墓穴蠕虫):(意大利最强的金属乐队,交响旋黑死)。
Timeless
Bloodwork
I-The machine
Losing My Religion。
Fragile Side
●罗莉(LOLI)
全称为“罗莉塔”或“洛丽塔”。原指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995年创作的小说《Lolita》中的女主人公,后被动漫迷用于泛指低龄的可爱小女孩。
“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身高四尺十寸。穿上宽松裤时,她是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丽。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雷斯。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了解这部小说的同学应该知道,书中的女主角洛丽塔年仅12岁(后来在电影中被改为14岁),也就是说,以其作为代名词的“罗莉”,是只有幼女才可以配得上的称呼,对于生理年龄15岁以上(甚至年龄更小)的女孩并不适用。此外,罗莉的要素还有“天真无邪、惹人怜爱”,不过由于日本动漫的恶趣味,长着张幼女脸孔却同时具有一副肉弹身材的大龄女性角色毫不鲜见,致使漫迷们习惯于只要见到脸嫩或精神年龄幼齿的女性便称“罗莉”,这种情况目前也算是约定俗成。
《洛丽塔》讲述的是一个中年男子和未成年少女的畸恋故事。下面这段简介很清楚地展现了作品的主题之一——“在大学里靠教授法文为生的亨勃特人过中年,自从年幼时的初恋女孩死去后,心中总藏着一个温柔而猥亵的梦魇。那些十几岁的青春少女们对他有着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他包藏着这个隐秘的欲望,只是用颤抖的灵魂呼唤着那些肤浅狂燥的精灵们。 ”——性。而在日本的OTAKU(以后再讲)当中,“罗莉控”指“明明是成年男性,却对同龄的女性无情欲,只对低年龄层的小女孩有性方面的兴趣”这样的一种性取向,与《Lolita》中男主角的病态心理吻合。因此,“罗莉”这个词不光代表着年龄的幼小,本身还含有性暗示成分。在日文中,罗莉的汉字写法为“炉理”,在等级较高的怪叔叔们之间也会出现仅用一个“炉”字来表示的情况。与此相关的词语还有“光滑平坦”(没有体毛和胸部,指代幼女),“EROLI”(EROS+LOLI=EROLI),“PEDO”(Pedophile的简写,指恋童癖患者,在精神医学领域是性变态的一种)等……明白为什么说被这样称呼并不值得心花怒放了吧?
以此为卖点的出版物在二十世纪60年代的日本便出现了,1966年剑持加津夫推出罗莉写真集《NYMPHET·12岁的神话》(NYMPHET:原指山林水泽的年轻女神,在此指具有性吸引力的少女),同年诞生的还有罗莉杂志《少女爱丽丝》,而1979年在漫画同人志贩售会上面市的《CYBELE》则是日本最早的罗莉漫画同人志。受此影响,罗莉旋风开始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刮起,并对日后的动漫OTAKU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进入90年代,数量庞大的罗莉角色在动漫、游戏作品中蜂涌出现,最具代表性的有《天地无用!》中的莎莎美、《机动战舰NADESICO》中的星野琉璃、《Di·Gi·Charat》中的DEJIKO和《魔卡少女樱》中的木之本樱等。这些角色几乎可说主导了自1995年来日本ACG业的主流市场,致使之后的日本动漫作品中几乎每部都得有个罗莉角色,甚至整部都是罗莉,这一“盛况”使动漫迷们的意识逐渐从“小女孩并不等于罗莉”转化为“只要是小女孩就等于罗莉”,实在令人无语。
一方面,罗莉已经成为动漫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可爱的形象不遗余力地从读者和观众的口袋里掏出钱来,另一方面,跟罗莉联系在一起的却还有一些令人发指的事件。继1989年灭绝人性的“宫崎勤事件”之后,2004年日本又爆出因过度迷恋《魔卡少女樱》中的木之本樱而绑架杀人的“小林熏事件”,两案的受害者均是年纪幼小的女童,也即是所谓的“罗莉”…………因为宫崎勤事件的恶劣影响,当年日本的漫画作品在描画幼小的女性角色时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当然,丧心病狂的变态死几百次都不够,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喜欢女童角色的人都是带着猥亵的眼光来看待她们的,那些叫着“罗莉罗莉”的同学其实大多也都是在表达自己对某个人或角色的喜欢。不管你只取“罗莉”含义中年龄幼小的一项,还是对这个词的意义全盘接受,都可以这样说——今天,罗莉,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们已遍布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还有人看动漫,“罗莉”的市场就永远不会消失。
相关胡扯:
来讲一下前阵子举办的“洛丽塔大赛”的事情。
“2月8日—12日,首届LOLITA(洛丽塔)选举大赛在广州市青年文化宫举行,在三楼天台上,满眼望去,多是这样的女孩——天真娇美的脸蛋、甜美纯净的表情,以及由大块的蕾丝边、泡泡纱长裙和精致的佩饰所堆砌的华丽衣饰,佐以太阳伞、玫瑰、熊宝宝等小道具,宛如西欧宫廷的小公主……”
首先参赛者基本都超过了罗莉的要求年龄(随便吐槽而已……),再来恐怕知道为何穿上满身蕾丝就成了洛丽塔的人也不是很多。《Lolita》于1962年被名导史丹利·库布里克(Stanly Kubrick)改编为同名电影,片名中译《一树梨花压海棠》(把苏东坡讽刺80岁的张先纳18岁小妾的诗拿来做片名不知是哪个牛人的绝妙想法)。当时影片中的洛丽塔曾穿着蕾丝紧身衣、有着宽大下摆的裙子和配有蝴蝶结的衣饰,使得这种装扮成为日后提及洛丽塔(恋童情结)时的一种典型印象。后来日本兴起洛丽塔风,服饰风格开始向维多利亚时代的繁复华丽靠拢,比之电影中洛丽塔的装扮已升级了数倍不止。
日本电影《下妻物语》中的深田恭子扮演的就是一个对洛丽塔式服饰有着极深执念的女生,这全要托原作者岳本野蔷薇之福(这个称自己出生于“洛可可全盛期的1745年”的老男人被誉为日本洛丽塔教主)。现在的洛丽塔服饰可以分为古典洛丽塔 (ClassicLolita)、甜美洛丽塔 (SweetLoveLolita)和哥特洛丽塔(GothicLolita)三种,在服装搭配和化妆效果上各有分别,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搜一下看看。
罗:失去魔杖的《哈里波特》
没有了飞天扫帚和魔杖的哈里波特只是一个从小带着闪电型刀疤的近视少年,他的一生都将在别人异样眼光中度过。
没有了足球魔术的小罗只是一个在巴西街头无数足球少年中平凡一员,桑巴王国的街头仔们在贫穷中度过童年。
JK罗琳能够让年轻的波特披上魔法衣,骑上飞天扫帚成为魔法世界的英雄和传奇,足球能够让小罗成为现实世界的魔术师。
《哈里波特》成就了无数的少年的奇幻梦想,无数的哈迷伴随着7部哈里波特的终结也早已长大成人。小罗成就了自己世界头号球星的地位,也让巴萨这支百年豪门重新站在欧洲之巅,熠熠生辉。无数的巴萨球迷是因为小罗的到来成为红蓝军团的死忠。
这个足球世界不只有贝克汉姆的精致,还有小罗甚至的“狰狞”,但这种破坏美感平衡的相貌当与他神乎其神的足球魔术相配时,只不过是再次印证我很丑但我很温柔的愤世之言,小罗的快乐成为足球场上的风向标,那种足球的快乐让场下的我们如痴如醉。
当波特独自承担着抗衡伏地魔的大任时,他被是认为唯一的希望,他和他的邓布利多军们一直在战斗,打破黑魔法的恐怖,让魔法世界重新回到宁静祥和。当小罗来到了沉沦6年之久的巴萨,里杰卡尔德终于明白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真理。里杰用他骨子里的荷兰全攻全守秉承小罗的桑巴劲舞,再加上德科,埃托奥这些充满灵性和感性的天才球员的加入,巴萨成为04波尔图欧冠黑马神话后被防守足球笼罩的欧洲的反抗者,华丽的艺术足球和攻势足球终于在06年如花般绽放,巴萨带领着比利亚雷亚尔,阿森纳诠释着艺术足球的复兴,小罗终于登上世界的神坛,带领着狂热技术足球的爱好者们打败了功利足球的阻击。亦如哈里波特带着邓布利多军最终打败强大的伏地魔。
06年曾经是小罗能够成为球王的一年,一切似乎只是等着德国之夏的加冕仪式,那里有魔幻的巴西四重奏,然而最终证明那只是超级巨星神话堆砌的失败,那甚至只是资源浪费。而这只是球坛第一人小罗衰落的开始。在霍格沃茨学校逐渐脱去稚气的波特拥有了自己的好朋友罗恩,赫敏,但同时也开始遭遇无数中伤和打击,伏地魔的阴影一直存在,而他的食死徒们在叫嚣着杀掉这个神奇的眼镜男孩。
教父小天狼星死去,即使最伟大的邓布利多也最终离波特而去,哈利波特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孤独和折磨,被伏地魔控制的魔法界颠倒了是非黑白,波特甚至被认为是杀掉邓布利多的元凶,他只能远遁,寻找关于死圣的真相,他要等待与黑魔王的最后一战。不是他死就是己亡。
而当小罗抛弃了失败的德国之旅的所有伤感,重新回到这支看上去无敌的巴萨时,却发现物是人非,埃托奥,梅西,他最重要的搭档纷纷受困于伤病,而小罗只能一个人承受摧城拔寨的重任,连续3个夏天的忙碌早已使小罗疲惫不堪,诺坎普的国王无法挽救病入膏肓的红蓝军,他只能看着王者的滑落,还有他个人的万劫不复,他的巴西小弟卡卡抢走了他的10号,他的巴萨小弟梅西在取代他成为诺坎普新宠儿。小罗有过的只是他泡吧夜生活之丰富,不参加训练的传闻。
他试图努力证明自己,但他无力回天,他无法改变27岁的黄金年龄却步伐沉重,经过夏季的休假却依然灵动不再,魔法消失的现实,这时的他只能躲入一次次转会的流言,对于从来尖酸刻薄和缺乏耐心的巴萨,国王从来都不是坚持的代名词,既然国王瓜迪奥拉的本土灵魂都能抛弃,向来巴西巨星留名不留地的巴萨传统怎么会让小罗打破?在小罗日沉西山之时,在他身边的是梅西的旭日东升,甚至是博阳的造星工程的轰轰烈烈。
小罗的离开只是个时间问题,这是很理智的回答,切尔西,米兰希望得到这位世界巨星,在巴萨承受了无数的批评和埋怨的巴西天才需要的是场上的快乐而不是眉头紧皱,当快乐不在,魔法消失,小罗一无所有。以巨星的标准要求小罗很残酷但很实际,因为一开始他就是个巨星,尽管他只有27岁。
当波特完成自己的最大使命,消灭了伏地魔后,他也丧失掉了他在魔法界特殊地位的意义,他只能成为魔法部的成员,娶妻生子,做办公室了此残生。那些哈迷们也从此再无哈里波特的联想,他们不愿波特就此终结,但没有了伏地魔的波特其实和平凡人无异。难道你愿意看见他只是和金妮继续结婚后的琐碎?还是为波特含饴弄孙的憨态感受纯真?
当小罗在巴萨得到了所有可能的荣誉,失去了动力和向上的欲望,就像哈里波特失去了对手后再也不是那个刀疤神奇少年,他们的故事就该结束了。
为人父为人夫的波特继续神奇只能在另外的魔法世界,而小罗也是一样。
当你费尽千辛达倒你曾经的目标时,满足的快感将很快会被虚无所取代,你不知道下一步你要做什么?你不知道你该怎么做?
criticism of
一般指指责、批评某个人、某件事,指向性比较强,范围要小些。
The German President Horst Koehler has resigned following criticism of comments he made about the use of German troops abroad.。
德国总统克勒已经辞职。此前,他对使用外派德军的评论进行了批评。(这里的批评是专门针对那个评论的批评,指向明确,对是特定事物的批评)
criticism over
一般是指指责、批评某类事,范围较宽泛一些。
He was himself subject to criticism over his handling of a pedophile priest case 25 years ago. 。
他之所以成为如今的自己,取决于25年前处理恋童癖牧师案件时所受到的批评。
(这类批评是大众的,很多的,并不是一种,所以criticism over的指向更宽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