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
张晓风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惟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
路过人家的墙下,偶一抬头,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头。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电视和电影中看到。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仅仅具有鸟的雏形,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
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旸、姮、皓、浸”等字词。
2.检索作者生平资料,感知课文内容。
3.把握作者意图,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姬娥奔月”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
能力目标
1.强化诵读,在朗读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音韵的美感。
2.品评关键语句,培养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情感目标
思考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
教学设计思路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多媒体显示巴金像)。
同学们,对于世纪老人巴金,人们敬重他高尚的理想、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无情自剖的勇气,他曾经说过:“我有一个信仰,我愿意人知道它;我有一颗心,我愿意人了解它。我写文章,就为着想把自己的一切放在那里面给人看个仔细。”他是用文字为自己塑像,那是一株繁花满枝的生命之树。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颇能显示他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去感受浸蕴其中的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
(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巴金简介(投影)
巴金,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巴金自称是“五四的产儿”,少年和青年时代接受了“五四”的科学民主思想,还赴法国留过学。巴金是反帝反封建的不屈战士、热情的爱国主义者,文学上取得巨大的成就。1927年写成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巴金对中国现代小说和散文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我国散文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努力。他曾翻译过屠格涅夫的五十一章散文诗作品,并在自己主编的刊物和丛书上热情鼓励散文诗创作。《日》和《月》选自他的散文随笔集《龙·虎·狗》。
2.学生回顾、讲述“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多媒体显示)
(1)“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肠谷,渴死。”(《山海经》)。
(2)“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姬娥窃之,奔月宫。”(《淮南子》)。
三、内容研习
1.学生默读课文,理解、积累生字。
(投影)
旸(yánɡ):日出。
姮(hénɡ)娥,即嫦娥。
皓(hào)月:明亮的月亮。
2.播放配乐朗读材料,充分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胸有诗境。
3.指名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教师适当点评后,学生齐声朗读。
4.学生自由朗读,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并思考其含义。
教师提示:如“日”“飞蛾”“夸父”“月”“姮娥”。
合作研讨: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5)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6)“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8)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学生小组研讨、交流,教师随机给予协助和引导:
(1)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2)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3)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4)《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5)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
(6)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7)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和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8)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5.拓展延伸。文中写月的清冷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6.师生齐声诵读,体味课文的深意。
四、课堂小结
巴金的散文诗《日》和《月》,以朴素无华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点“睛”,哲理的思考与诗意的描绘水乳交融,崇高的美学理想给人以启迪和教诲。论及巴金的散文创作,《文学评论》中所载姚春树的一段话能够引领我们更好地走进巴金的作品,他说:“对光和热的赞美,对生命力的赞美,对探索者和殉道者的赞美,对漫漫长夜和严冷寒夜的憎恶,这就是巴金散文中反复出现的四组意象系列,这构成巴金散文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五、课堂练习
1.口头作文,谈谈你对本文的学习感受。
2.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义。
例:灯光——象征光明、希望和胜利。
绿色—___________;白色—__________;红色—__________;
白鸽—___________;玫瑰—__________;大地—__________;
风帆—___________;
答案:略
该文章转自[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www.edudo.com/ziyuan/0604/12210.asp。
第一次真好》,作者举了两个事例,说第一次的感受真奇妙,新鲜而剌激,其主旨是说,人生要不断接触新的有益的生活项目,不断尝试新生活,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这一篇也是夹叙夹议,学生不乏阅读这类文章的经验,注意叙与议的关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就不难理解。第一次真好》,作者举了两个事例,说第一次的感受真奇妙,新鲜而剌激,其主旨是说,人生要不断接触新的有益的生活项目,不断尝试新生活,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这一篇也是夹叙夹议,学生不乏阅读这类文章的经验,注意叙与议的关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就不难理解。
这是一篇优美的托物咏志的抒情散文。作品借对千姿百态升腾、追寻的云的描写,热情洋溢地赞美了白云般纯洁、不断追求、充满活力的少男少女们,表达了“有了一种追寻的勇气,生命便永远年轻,有了一颗年轻的心灵,生活便永远鲜嫩”的思想和豪迈情怀。
全文按自然段由五个部分组成,主要写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离开城市的喧闹,我们看云去;
2. 云与生命构成不朽的风景;
3. 我们就是云;
4. 有追寻就永远年轻,生活就永远鲜嫩;
5. 走,我们看云去。
文章第一部分首先提出“是不是觉得有点儿春天的慵倦了”的设问,紧接着发出:“那么让我们走吧,——看云去!”的召唤。
怎样去看云?——蹬着自行车,沿着长堤,哼唱着流行歌曲。
为什么要去看云?——因为春天的慵倦、城市的喧闹,还因为草地的“绿”等待我们,阳光的“艳”诱惑我们:我们潇洒地“逃”出城市,“潇洒”是指我们追逐大自然、融入蓝天中的神采、风度;“逃”是指我们尽快地、义无反顾的动作,表达出对喧闹城市的些许厌烦和无奈,同时也透射出我们的渴望、追求与青春的冲动。
怎么看云?——“随意地躺下来”(在温柔如绒的草地上),“静静地躺着”(没有嘈杂,也没有烦恼,什么都不想地)仰看天上的云。
第二部分,描绘了大自然清新、宁静、空灵的画面,展现出云与生命构成的不朽风景。
背景:蔚蓝如湖的天穹。
风景:云“一朵接着一朵”“漂泊”,像帆影、像羊群、像白雪、像潇洒可爱的少男少女的优美身影,这是说云的形状;从小河、湖泊、幽谷、森林里升起来,是说云的形成;为了“难以抗拒的诱惑”、“永恒的心事”,是说云漂泊升腾的原因;云是“无形的组合”,是“无言的诉说”,这是作者对云的本质的认识。
读到这里,我们会想:“难以抗拒的诱惑”指什么?“永恒的心事”又是什么?也同我们一样,是“绿”和“阳光”的诱惑么?“不断地追寻”,就是她“永恒的心事”吧?因为诱惑,才有了追寻;有了追寻,才有了心事;有了心事,才有了云的漂泊、云的升腾。云不断地升腾、漂泊,也在不断地组合——没有固定形状、千姿百态、风格各异;云在无言地诉说——以她的色彩、姿态,表达永远的追求。作者就是这样站在人的角度看云,赋予了云丰富的内涵。
接下来,作者再写画面。如果把天空比作舞台,风是“天才而伟大的导演”,那么,云仍然是画面中的主角。她“优美地移动舞步”“一刻不停地变幻着”。
背景:“蓝得透亮的天空,新绿欲滴的草地,温柔润湿的微风”,还有“穿着大黄大红的少男少女”;“山川、河流、湖泊、森林、幽谷、天地、宇宙”都深深地陶醉了,陶醉于这色彩斑斓的世界,陶醉于这弥漫着清新的风景,陶醉在这有生命灵动的安祥而美丽的生活场景之中。作者的视觉又进而投向更为宏阔的远方,认识到“生命也是风景”,不仅如此,自然和生命构成“永恒不朽的风景”。由此,文中的少男少女和自由轻快的云朵,都获得了内涵丰富的象征意义。文章也确定了主题的概念结构——人与自然,为下文讨论物我关系作了充分的准备。
第三部分有三层意思。第一层(至“迷人的芳馨”)表达我们胸中涌动着的激情。在云的诱惑之下,我们“尽兴地唱或者欢乐地跳”,就连太阳也为我们“打着金色的追光”。这一方面是说太阳也受我们的感染,随人而动;另一方面,暗示占据大自然舞台的已经不再是云,而是“我们”。青春在春天里发出迷人的芳馨,是说青春的气息、活力,影响着春天的一切,使春天更加美丽。第二层,四句“不属于我们”:“懒散的慵倦”、“发霉的记忆”、“畸变的生活”、“虚伪的面具”统统不属于我们,属于我们的是勤奋、向上、健康、真诚,这正是体现在我们身上的特点。第三层,我们自豪地宣称:“我们是云!”,是“一朵一朵活生生水灵灵”、“飘在春天里映着阳光”、“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活力”的云。至此,由看云到宣称是云,情怀是何等豪迈!难怪杜甫有“荡胸生层云”之说。
第四部分,点明主旨,作者完成了借云赞人、托物咏志的巧妙构思。而“有追寻的勇气”、“有一颗年轻的心灵”,既是溢美之辞,又是殷切希望之情;“生命永远年轻”、“生活永远鲜嫩”既是对现实拥有的赞誉,又是令人神往的愿望。
第五部分呼应文首,再次召唤朋友们去看云!
(二)《第一次真好》
作者举了两个事例,说“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新鲜而刺激。其主旨是说,人生要不断接触新的有益的生活项目,不断尝试新的生活,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文章具体写了“我”的两个“第一次人生经历”。第一部分写“我”第一次看见果实累累的柚子树;第二部分写“我”第一次看见母鸟孵出小鸟。两部分内容都有表达思想看法的议论紧随其后,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提出“珍重第一次”的希望。
第一部分,我看到结实累累的柚子树纯属意外。(“路过”“偶一抬头”)作者说看到的是“不见得很美”的景色,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这里说是“第一次”,注脚是:1. 我生长在都市,这样的见识少;2. 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只在影视图片中看过。对这个“第一次”,我的感觉、感受是:“喜悦与新奇”。
第3段,作者用“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的议论语句将前后结构融为一体。这里的“第一次”是指第一次看到结实累累的柚子树。这个“第一次”“真好”,好在“奇妙”,具体说是“喜悦、新奇”。为什么好?因为改变了从没见过的历史。可以说是因为意外,原来在影视图片中见到的情景居然真真实实地出现在自己生活中;也可以说是因为惊奇,没想到黄绿色柚子就是这么挂在枝头的;还可以说是因为如此真切地感受到柚子丰收的滋味;更可以说是因为自己的人生经历又增添了这么一个实在的内容……
接下来,文章提出: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这是在对“第一次”窄化范围,把话题引入到有回味价值的“第一次”,有深刻印象的“第一次”。
第二部分,先写“第一次”看到母鸟孵出小鸟。从珑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到“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仅仅具有鸟的雏形”,最后渐渐长大,羽毛渐丰。“我”(和孩子们)从“眼巴巴地等候”到“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觉得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最终却“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了。
第5段段首的“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是对上文第一次看孵小鸟的总体感受。说它“奇妙”,在于“我”经历了这件事的全过程,有体验感悟,所以更“值得低回品味”,有“不可磨灭的印象”。紧接着,作者列举了不同的、然而又是学生生活中都曾经有过的“第一次”,如露营、做饭、坐火车、看雪……第一次的经验有的愉快,有的并不愉快,因为有的叫人难受,有的做起来很困难,有的甚至受惊吓。比如作者见到那两团小小的粉红色的肉球,竟因此连饭都吃不下去;再比如去露营,恐怕觉都不一定能睡踏实;第一次做饭可能夹生,等等。但是,无论愉快不愉快,感觉都是新鲜的,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刺激,留给人的印象深刻,所以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经历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正因为如此,作者希望我们“珍重”第一次。
三. 句段欣赏理解
1. 生命美丽地活在大自然的风景里。生命也是风景。生命与自然,构成宇宙间永恒不朽的风景。
当少男少女们这样鲜活的生命与大自然的美丽融为一体时,竟构成了宇宙间最美丽而永恒的风景。
2. 懒散的慵倦不属于我们,发霉的记忆不属于我们,畸变的生活不属于我们,虚假的面具不属于我们。
“懒散,慵倦”指无所事事、无所追求,“发霉的记忆”指沉湎过去,不思进取,“畸变的生活”指追求另类、异化、腐朽的生活方式,“虚假的面具”指虚伪的生活品质。
3. 有了一种追寻的勇气,生命便永远年轻;有了一颗年轻的心灵,生活便永远鲜嫩。
说明年轻人只要永葆青春,永远大胆探索,为理想而奋斗,他的生活才有意义,他的生命才有价值。
4. 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每个人的第一次的经历不一定相同,有的愉快,有的不愉快,但都是自己从未经历过的新鲜的事,都曾让自己感到新奇、刺激,都给自己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5.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说明自己勇于实践的机会愈多,体验愈多,收获愈多,所以生命就愈益多姿多彩。
四. 课文主题理解
1. 《走,看云去》这篇托物咏志的优美散文,借对千姿百态的云的描写,热情洋溢地赞美了白云般纯洁、充满活力的少男少女们,表达了“有了一种追寻的勇气,生命便永远年轻,有了一颗年轻的心灵,生活便永远鲜嫩”的思想和豪迈情怀。
2. 《第一次真好》以两个具体的事例,表达了人生要不断接触新的有益的生活项目,不断尝试新的生活,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的追求。
五. 写作特色:
《走,看云去》
1. 巧用修辞,描摹传情
文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描绘了云的形态、云的特征、云的品格精神。流云,在蔚蓝如湖的天穹里漂泊,千姿百态,楚楚动人,云从小河湖泊、幽谷、森林中慢慢地升起,优美地移动着轻盈的舞步,在天空流动着,变幻着,壮观、妩媚、缤纷,这诸多的美景扑入眼帘,幅幅视觉镜头排比化出,让读者沉浸在情思中,又激起新的感情,翻出一层新意。这甜梦般的静谧不仅让读者领略到大自然恬静的美,诗意的美,同时也感受到云美丽、温柔、奔放,不断追寻的性格。设问句与反问句更是引人遐想,引人思索,四个“不属于我们”,三个“一朵朵……的云”的排比句式,把感情推向高潮,恰切地表达作者借赞白云而热情赞美少男少女的激越豪情。
2. 托物言志,形神结合
作者赞美云的特征,赋予云以人的性格,是为“言志”——少男少女们就是一朵朵“活生生水灵灵洁白的”、“飘在春天里映着阳光的”、“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活力”的云;只要有了像云一样的追寻的勇气,生命便永远年轻,生活便永远鲜嫩。这里,景中寓情,情随景生,物我达到和谐统一。读者已经分不清哪是云,哪是少年;哪是景,哪是情了,形神结合,形神兼备。
3. 语言清新,耐人咀嚼。
文中诸如“发霉”的记忆,“鲜嫩”的生活,“美丽”地生活在大自然风景里,青春发出迷人的“芳馨”等语句,不仅清新自然,而且耐人回味,与本文大自然的清新气息一致,又仿佛融进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元素,让人感觉新鲜。
《第一次真好》
1. 构思上,切入独特。
文章从人的“第一次”的感觉、感受,谈人生经历,其切入点不落窠臼,有鲜明的个性。这里的“第一次”已经透过表层,表现了尝试、冒险、创新等内涵,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第一次”的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对人生经历的顿悟。
2. 选材上,事例典型。
文章选取了两件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为例说明“第一次”的感觉“奇妙”、“新鲜而刺激”,感受都非常真切、实在。而且,说它们典型,还在于两个事例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感受,这样选材,一方面体现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感受也是丰富多彩的;另一方面避免了从一个角度选例的单调;同时,还与文中“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相照应。
3. 表达上,夹叙夹议。
文章叙述事情娓娓道来,亲切可人,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议论简洁明了,承上启下,前后照应,最后用议论画龙点睛,自然流畅中不失严谨。
六. 难点理解:
1. 为什么要去看云?作者为什么选择云为象征物?
因为春天的慵倦,城市的喧闹,还因为草地的“绿”等待我们,阳光的“艳”诱惑我们;我们潇洒地“逃”出城市。潇洒是我们追逐大自然,融入蓝天中的神采、风度;“逃”是指我们尽快地、义无反顾的动作,“逃”字表达出对喧闹城市的些许厌烦和无奈,同时也透射出我们的渴望、追求与青春的冲动。
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自然景物以某种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又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进行自我修养的精神需求,正是基于这一点,作者以独特的视角——选择云为象征物,因为云具有生命的活力、具有不断变化、不断追求的精神,由此表达出寓于物象之中的主旨。我们应该像云一样,不断地去追寻。追求是生命的本质,只有不断追求的生命,才会永远鲜活。
2. 作者对“第一次”的哲理的思考,留给了我们哪些意味深长的回味?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遇见、经历“第一次”的过程。在过去的许多“第一次”中,尽管有时我们不一定愉快,但是,任何一种“第一次”都对我们有启示,都让我们获取经验或教训,对我们的人生经历来说都是宝贵的。正如作者所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敢于面对“第一次”,乐于接受“第一次”,更要善于创造“第一次”,不要因为“第一次”的艰难而畏缩,也不要因为“第一次”的不愉快而后悔莫及,勇敢地去迎接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次”,用心去整理每个“第一次”过后的思考,这才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是“珍视”第一次的真正内涵。
习题详解:
第一题:
1. 因为春天的慵倦,要离开喧嚣的城市,也因为春天绿的吸引,阳光的诱惑。
2. 作者在文中赋予“云”以人的思想品格——不断追寻的精神。在大自然中看云陶醉的我们,达到物我融会的境界,仿佛我们就是云,云就是我们,宣称我们是云,表达了少男少女们有云一般的思想精神。
第二题:
1. 第一次让人感觉奇妙、新鲜而刺激。
2. 因为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获得的喜悦或教训也就越多,这对于个人的成长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
第三题:
1. “潇洒”是指丢开一切琐事,显得那么自由、自如、自信;“逃”是表现心之切、行动之快、希望走出去到大自然中的欲望之强烈。
2. “美丽”是健康、积极进取、富有朝气的意思。
3. 属于我们的是勤奋、向上、不懈地追求理想的青春生活。
4. “愉快”指身心的愉悦;“新鲜”是全新的从来没有过的;“刺激”是指感官或感受奇特,精神、思想上受到极大震动、影响。
附:课文结构:
《走,看云去》
全文按自然分界,由5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
1. 为了离开春天的慵倦、城市的喧闹,还因为“绿”地的等待,“艳”阳的诱惑,我们潇洒地“逃”出城市,看云去。
2. 描绘了大自然清新、宁静、空灵的画面,展现了云与生命构成的不朽的风景。
3. 自豪地宣称:“我们是云!”
4. 点明主旨:有追寻的勇气,就有一颗年轻的心灵,生命就会永远年轻,生活就会永远鲜嫩。
5. 呼应文首,再次召唤朋友们去看云。
《第一次真好》
文章具体写了“我”的两个“第一次的人生经历”以及“我”的感受,具体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写“我”第一次看见果实累累的柚子树,感到“喜悦与新奇”。
第二部分(4—5段)写“我”第一次看见鸟孵出小鸟,感到“新鲜而刺激”。
第三部分(第6段)归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