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 缓慢 (2) 直。
(3) 消费 经济 资源 环境 计划生育 数量 素质 晚婚 优生 。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我国人口的相关知识。(1)从图中看出,旧中国在较长的历史时期,由于战争、疫病等原因,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缓慢;(2)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基本上呈直线上升趋势。 (3)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长应与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条件相适应,为此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我国人口问题 主要表现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人均国民收入低。人口增长快,使得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低我国资源有的绝对量大,但人均相对量小劳动力过剩,劳动就业问题相当严重。国家用语建设的资金积累困难,影响经济发展。
学龄人口比重大,教育经费增长缓慢,从而影响教育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的消费水平增长缓慢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据研究,中国人口问题已有很长时间,而各种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呈现不断影响人口的发展。我们一直致为2015年第18届全体会议第18届全国全体会议的“次要政策”,中国一直贯彻计划生育,倡导减少,减少儿童儿童人数,以及发布相关强制措施限制人民出生量。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由于以前的政策和漫长的历史概念的影响,许多女性的出生地已经慢慢变化,很多家庭都选择成为一个“活家庭”或“鼎义”。
(1)旧中国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由于战争、疾病等原因,死亡率较高,人口增长缓慢;
(2)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基本上呈直线上升;
(3)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 社会经济和 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 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故答案为:(1)较高;缓慢;(2)直;(3)计划生育;数量;素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中国人口快速增长。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国总人口为13.7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0世纪自70年代初期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全国大约少生了约4亿人,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人口增幅逐渐下降。
特别是近十年来
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每年新增人口仍达1000多万,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据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总人口137 053万人,出生率为12.4‰,死亡率6.69‰,自然增长率5.71‰。中国人口健康素质有提高但仍然不高,中国在年龄结构方面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8.87%,根据国际标准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男女性别比为105左右。
我国的基本人口国情是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
第七次人口普查后,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口状况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晒”出了当前全国人口家底以及10年间我国人口的发展变化。
十年来,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质量稳步提升,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人口结构调整变化,性别结构改善,年龄结构是‘两升一降’。人口流动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看人口总量,2020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4.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看人口质量,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9.91年;看性别构成,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比2010年的105.2略有降低;
看年龄构成,0-14岁少儿人口的数量比2010年增加3092万人,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看人口迁徙流动,2020年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其中流动人口3.76亿人,十年间增长近70%;
看人口的城乡结构,十年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2.36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14.21个百分点,比上一个十年的增幅又上升了0.75个百分点。
人口的主要变化反映了一国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的历史进程。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人口与资源环境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
人口流动的特点
流向城镇的流动人口比重仍在提高。2020年流向城镇的流动人口为3.31亿人,占整个流动人口的比重达到88.12%,比2010年提高3.85个百分点。
流向城镇化率较高地区的流动人口比重仍比较高。其中,东部地区吸纳跨省流动人口9181万人,占比达到73.54%。
省内流动人口增长更快。2020年省内流动人口为2.51亿人,比2010年增加1.16亿人,增长85.70%。省内流动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比重由2010年的61.15%,提高到66.78%,上升了5.63个百分点,大约2/3的流动人口选择在省内近距离流动。
以上内容参考:基本国情 -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