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并不是说在英国最底层家庭出生的孩子不上进,因为他们也想学习也想过得更好,只不过是他们身边的一些个资源和一些个经济情况不允许他们这样做,其实这种情况跟我们国家大部分都是一样的吧,因为有的孩子他们可能就是说觉得自己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没有必要去奋进,或者说没有必要去奋斗。
其实当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所有的环境也影响了他以后的个人发展,比如说你出生的时候这个孩子在一个富有的家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说你这个孩子他产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那么这两孩子在以后的发展可能会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其实生活当中的我们对于每一件事情可能表现的都不是那么尽人如意。
有的时候家庭的环境确实能够影响一个孩子在未来的发展,比如说一个富有家庭他可能就会对孩子提供很好的资源或者说人脉,然后让他去接触一个更加美好的教育。那些个出生在底层家庭的孩子子可能就接触不到这些个人们资源只能通过自己奋斗,然而有的时候如果内心稍微受到一点点的伤害,可能他就会失去这样的一种理想,这样的一种梦想。
其实每个国家如果说从大体的情况来分析的话都是差不多的,因为那些个普通的家庭的孩子们,他们只有通过读书或者是通过改变自身的一些个命运来改变整个家庭的状况。可能英国跟中国真的不一样吧,因为英国他的孩子可能就是说觉得现在的家庭条件一般,只有出去打工或者是做一些个别的事情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所以说随着时间的一个推移,好多孩子在这种环境之下就慢慢的把这种性格改变了,有的时候他们真的是不怎么上进,或者说不愿意去拼搏奋斗。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后被迫到工场做童工。
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
1835年,查尔斯·狄更斯与凯瑟琳·霍加斯订婚。
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
1870年6月9日卒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
扩展资料:
代表作品介绍:
1、《匹克威克外传》
《匹克威克外传》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37年。
该小说讲述一位独身的老绅士匹克威克先生,是一个“名流”,也是一个“学者”,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一个社团(“匹克威克社”)的创办人。
他带着几个“匹克威克派”出去游历,一路碰到了种种滑稽可笑的人和事。
经过大约两年,他的追随者和他自己都觉得游历够了,“匹克威克社”也宣告解散了,匹克威克先生实行了“退隐”,故事也就此结束了。这部作品反映了广阔的生活画面,真实地描写了19世纪初的英国社会。
2、《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于1849至1850年间,分二十个部分逐月发表。
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大卫从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以“我”的出生为源。
将朋友的真诚与阴暗、爱情的幼稚与冲动、婚姻的甜美与琐碎、家人的矛盾与和谐汇聚成一条溪流,在命运的河床上缓缓流淌,最终融入宽容壮美的大海。
其间夹杂各色人物与机缘。语言诙谐风趣,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查尔斯·狄更斯。
翻找了一些资料,给你个麻烦点的答案,呵呵,祝你留学愉快,回来报效祖国哦 。
1801年英国第一次人口调查之前,全国人口数字缺乏精确统计。近年来学者的研究表明,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人口增长的趋势比较明显,17世纪中叶以后的100年中,人口数字基本稳定。据估计,17世纪中叶英格兰人口将近530万人,整个不列颠人口大约为700万人。
由于资本主义关系的不断发展,在英国的贵族中,除旧的封建贵族外,还分化出了一个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新贵族阶层。新贵族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剥削雇佣的农业工人,或将土地租给农业资本家,坐收资本主义的地租。有些人还兼营工商业。新贵族主要是从乡绅转变而成的,但也有一部分大商人由于购买土地而加入了新贵族的行列。新贵族的地产事实上已不是封建性的财产,而是资产阶级性的财产。他们与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利益一致,因而在革命中结成同盟,共同反对封建王党。
新兴的资产阶级包括城市中的工、商业资本家、手工工场主以及农村中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的租地农业家。他们受到封建制度的种种束缚,因而革命要求也较强烈。大商人和高利贷资本家是资产阶级的上层,他们向王室包税,对贵族放债,并参加独占贸易,与统治阶级有较密切的联系,构成了资产阶级中的保守集团。
农民在17世纪初仍占全国居民的大多数,其基本群众是自由农和公簿持有农。自由农须向地主缴纳一定的贡赋,但拥有自己的土地。公簿持有农在农民中人数最多,是从封建时代的农奴转化而来的,他们除向地主缴纳固定地租外,还须担负其他封建义务。他们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制度,使耕种的份地真正成为自己的财产。农民是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主力军。在手工工场中劳动的雇佣工人,生活十分贫困,备受剥削,也是革命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是布莱克》这部电影很简单,但不拖拉。这部电影中的角色似乎不多,但它涵盖了英国社会底层人士的三个典型,以幽默的方式批评社会制度。那么《我是布莱克》这部电影是如何体现社会角落的人情冷暖的呢?下面是小编的碎碎念:
1、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别人。如果不是因为他自己的类似经历,他将永远不会把自己放在幻想中达到千分之一的真理。也许正因为如此,肯洛区一直关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和工人阶级,他几乎只讲述他们的故事。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肯劳区看电影时不“同情”这些角色,甚至感觉不到这些角色的“丰富性”的原因。
2、只是这一次,肯洛区的《我是布莱克》关注的是情感回归到一个人的尊严,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制度的荒谬。但在仔细观看了这部电影后,导演并没有盲目地为底层的人们辩护。虽然他用演员的口吻谴责执政的保守党,保守党淡化了福利国家的色彩,但他也暗示布莱克和凯蒂一无所有。他们都是自己做的:一个家庭成员由于自己的过错而死于疯狂,所以他晚年很孤独。一个沉迷于性爱的年轻人,现在他想拉两个孩子独自长大。他含蓄地告诉我们:上帝可能不公平,但生活总是公平的。
3、底层的人并不都是天使,政府也不都是撒旦。在这个规则下,每个人都有他的无助感。生活从来都不轻松,我们只想一如既往地笑。不要考验生活 但生活要经得起考验,北岛曾说:在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个人。布莱克不是悲剧英雄。他是个伟大的人。如今我们的中产或者正在向中产努力的人们,日子并不比布莱克轻松。无非中产的最后一道防线可能是房产、保险或者一个好伴侣,而布莱克们只能仰仗社会福利,或者一个凯蒂。
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1870年6月9日卒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作品《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 《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
狄更斯是高产作家,他凭借勤奋和天赋创作出一大批经典著作。他又是一位幽默大师,常常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在浪漫和现实中讲述人间真相,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狄更斯1812年出生于英国朴次茅斯,是海军职员约翰·狄更斯和伊丽莎白·巴洛所生的第二个孩子。狄更斯5岁时全家就迁居占松,10岁时又搬到康登镇(今属伦敦)。
狄更斯早年家境小康,小时候曾经在一所私立学校接受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但是父母经常大宴宾客,金钱上没有节制,12岁时,狄更斯的父亲就因债务问题而入狱,一家人随著父亲迁至牢房居住,狄更斯也因此被送到伦敦一家鞋油场当学徒,每天工作10个小时。或许是由于这段经历,备尝艰辛、屈辱,看尽人情冷暖,使得狄更斯的作品更关注底层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就是描写了自己这一段遭遇。
不过由于父亲继承了一笔遗产而令家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狄更斯也才有机会重新回到学校。15岁时他从威灵顿学院毕业,随后进入一家律师行工作,后来又转入报馆,20岁时成为一名新闻记者。狄更斯并没有接受很多的正规教育,基本上是靠自学。
狄更斯后来成为一名《晨报》的国会记者,专门采访英国下议院的政策辩论,也时常环游英伦采访各种选举活动。他开始在各刊物上发表文章,并最终收集成《博兹札记》出版,这是他的第一部散文集。但真正使他成名的是1836年出版的《匹克威克外传》),全书透过匹克威克与三位朋友外出旅行途中的一连串遭遇,描写了当时英国城乡的社会问题,一开始这本书并没有引起太多的焦点,第一年只销售500册,到了1837年春天,《匹克威克外传》成为英国社会争相讨论的话题,社会上出现了“匹克威克热”,英国城市的街头出现各种各样与匹克威克有关的商品,最后此书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名作。
狄更斯一生刻苦勤勉,繁重的劳动和对改革现实的失望,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因脑溢血与世长辞,临终时他的第一部侦探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也未能完成。他去世后被安葬在西敏寺的诗人角,他的墓碑上写道:“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
原文地址:http://www.qianchusai.com/%E8%8B%B1%E5%9B%BD%E7%A4%BE%E4%BC%9A%E5%BA%95%E5%B1%82%E4%BA%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