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聚则生-60

问题描述:老先生人生万事都是个缘法,什么意思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缘聚则生,缘离则灭,万事万物,无不如此,以及缘聚则生,缘散则灭,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金刚经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求详细解释!!!

缘聚则生-60的相关图片

老先生人生万事都是个缘法,什么意思。

万法是指一切现象可见可观察的法,而这些法都必须依著缘--条件,才能出生,但是万法本身没有自主性,不可能自动自然出生,纵然条件具足,也不会就这样简单而出生,必定有个收藏万法种子的根本因,才能让万法不断的出生。

在下简单举个例子:

如我们的意识,这个能知能觉的心,必须依於大脑(根)、在大脑显现的讯号(尘)、还必须有意根(意根是心,然而这个心很为细微),才能出生。

现前可以观察到的,这个有知有觉的意识心,每天睡著之后必定会断坏,可是隔天又会继续出生清醒,然后意识本身无自主性,如果单单大脑、六尘、意根就可以让他出生的话,那一切死人,也应该继续出声意识而有所知觉才对。但是事实上却无法这样,因此必定有一根本因能够让意识夜夜断灭,而要继续出生。

这就是缘生法的真实义。

匿名用户

2022-06-05 12:57。

法是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存在。生是生起。

这一重讲的是业因缘起,一切因缘而生起,故不能断灭。

匿名用户

2022-06-05 12:51。

你说对了。

佛曰:万法缘生 一切随缘。

匿名用户

2022-06-05 12:35。

万法缘生很简单,就好比现在,你的问题,我来回答一样,我们这样就是缘.你的问题是因,我的回答就是果,有因有果就是缘.。

你的问题就是(也叫因),我的回答就是法(就是果).其中就是一种缘.。

佛就是看到众生很多的疑惑,才为众生说法.。

2.50万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40

飞行在三万英尺的眷慕|现代言情|婚恋情缘|日久生情|AI专辑。

564

李叔同:人生哪有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曾仕强推荐。

相关问答

何谓万法缘生 万法缘灭

2个回答2022-08-30 18:34。

因为饿了,所以吃饭,因为吃饭,所以饱了。因饿而吃,吃就是缘。因吃而饱,饱就是缘。饱了拉,拉了饿,所以饿也是缘。因,也是缘,缘也能成因,果也是缘,缘也是果。缘,表面上,是主观所影响;暗中,是因果轮回所至...全文。

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1个回答2022-12-12 07:41。

按语义应为:缘来则聚,缘去则散。出处未知,应是后人仿的佛经体。 还有一种说法: 缘来则聚,缘去则散,缘起即灭,缘落已空,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佛属于万法之一吗?佛也会最终衰灭吗?(缘起论: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

4个回答2022-11-25 20:15。

神佛与宇宙同寿~(超过天文数字很多)~兆的兆次方的兆次方的兆次方年...还不止~。

一切万法由因缘聚合产生,因缘聚合由什么产生?

缘起论包括因和缘两个部分。因即因素,缘即条件,其中因是主要的,缘是辅助的。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 一切法的生灭既由因缘,那么一切法存在或坏灭也就有因可循、有理可据。凡果必有因,怎样的因便产生怎样的果...全文。

佛说万法因缘生,佛法是什么生呢?

佛法,即是出离苦海之法更是成

出自佛教的阿含经.原文是: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做如是说.。

问:世间万物皆因缘而生 姻缘聚而则物在 姻缘散则物灭 什么意思 答: 打个比喻 ,就是说,一个小朋友很喜欢哭闹,阿姨就给了他一块糖吃,他就暂时不哭了,这块能让小朋友暂时不哭的糖,就是“世间万物皆因缘而...全文。

“一念不生,万缘俱寂”是什么

有一句反面的话是:心念一闪,振动十方。 就是说,人的心理思维活动,世界就会对这个念头起反应。 而如果人一个念头都不生,那么自然世界也不会有任何的反应。世界上的反应可以说是缘份,也可以说是因果.。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怎么理解的相关图片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怎么理解

偈诵的解释!­因一切有为事相,皆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变化靡常,执捉不住。如梦、幻、泡、影、露、电然,似有似无,­­应于一切有为法,作如梦、幻、泡、影、露、电观。知其当体即空,不生贪著,乃能不取也。­如上所说,本科大旨已明,兹再详细说之。­当知如如不动,是真实性。亦即所谓不生不灭之无为法。前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今不令观无为法如如不动之真性,而令观有为法缘生无实之幻相,何也?此我世尊深知凡夫之病,特为巧开方便也。此中有二要义:­(一)凡夫之所以为凡夫者,无他。背觉合尘,向外驰求耳。何故向外驰求?无他。分别幻相,贪著幻相耳。何故分别贪著?无他。误认一切有为法为真实耳。由是之故,愈迷愈深,不肯回头,永被轮转矣。故今入门初步,先须令其深观一切有为之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莫非虚假,一切皆空,到底一无所得。所得,唯一苦味而已。且其苦无穷,说亦说不出。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是也。果能常作如是观,洞明皆空之理。庶几不再受骗,而能死心蹋地回光返照乎!此所以欲观无为之真性,应先观有为之幻相也。此第一要义,必应了知者。­(二)一切凡夫性光,早被无明隐覆。有如一轮杲日,尽被乌云遮盖。光明全暗。太阳看不见了。此亦如是。妄念纷动,未曾暂停。今欲观之,而能观所观,莫非无明妄识。何能观见本性?此与满天黑云看不见日光,看来看去,无非昏扰扰相,是一个道理。故圆觉经曰:“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轮回者,生灭之意。寂者,无声。谓真如非可以言诠也;灭者,无形。谓真如非可以相显也。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曰大。体备万德,用赅万有,曰海。如来大寂灭海,即谓如如不动之本性也。可怜凡夫,全是生灭心。即发心作观,亦是生灭见。今欲以此生灭心,生灭见,观不生灭之圆觉性海,全然反背。故曰不能至。不能至者,言其南辕北辙也。­然则修圆觉者,欲觉照如如不动之性,岂非竟无下手处乎?我世尊大慈,今语之曰:勿忧,有妙法在。其法云何?宜观诸法缘生,自有入处矣。此意,无异曰:初不必强息妄念。虽欲息之,亦不可得也。­但当向有造作,有对待之一切有为法上,观察其变化无常,如同梦幻泡影露电一样。使此心洞明一切诸法,不过缘会时,现有生起之幻相耳。实则生即无生。从此可知,表面虽万象森罗,而其底里,全然乌有。时时处处,如是观察觉照,便有不可思议功德。­何谓功德不可思议?当知观诸法缘生之理,若领会得一切法当体是空,便能契入诸法空相。相空则性自显。何以故?有相,则诸法千差万别,相空,则诸法一如故。诸法一如,即是性光显现故。性光显现,即是无明已明故。虽无明未必遽断,未必遽与如如不动冥合,而智理冥合,实基于此。何以故?妄念从此日薄故。对境遇缘,不易为其所转故。由是言之。观诸法缘生,无异观诸法空相。观诸法空相,无异观如如不动也。换言之。观生灭之有为法,如梦如幻。便不知不觉引入不生不灭之无为法矣。功德何可思议哉!此第二要义,为吾人更应了知者。­合上说两重要义,可见作如是观,譬如用起重机,四两可以提千斤,毫不吃力。轻轻巧巧,拨云雾而见青天。真善巧方便也。­一部甚深经典,归到极平淡,极切近,四句偈中。一切众生,无论利钝,皆可随顺而入。此之谓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此之谓真实义。­此与序分所序穿衣吃饭等事,同一趣味。皆是指示道不远人,即在寻常日用中。须于寻常日用中,看得透,把得定。成佛、成菩萨,便在里许。所有自度度他等行愿,乃至礼佛诵经诸事,当视同寻常日用,造次颠沛弗离。而又行所无事。庶乎其近道矣!­故得此四句偈,不但全经在握,一切佛法在握,而成佛、成菩萨,亦在握矣。所谓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者。今乃知诸佛及法,皆从于一切有为法,作如是如是梦幻泡影露电等观出耳。­­佛经中所说有为法之譬喻甚多。梦幻等喻之外,如乾闼婆城、水月、树橛、绳蛇、空花、兔角、龟毛、等等。其大旨,无非显示万法皆空之理。警告凡夫,不可认以为实。以破其分别执著,引令出迷耳。魏译金刚经,其喻有九。曰: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秦译则约之为六。多少虽殊,理则一也。­人人皆知水中之泡,极其脆薄,最易坏灭。殊不知世界亦然。勿谓江山千古也。虽整个世界,未遽坏灭。然而陵谷山丘,桑田沧海,时起变化。足证时时在成坏中。此年事稍多者,所常经验之事。原非理想之谈。­且楞严又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有漏微尘国,有漏,明其必坏。微尘,明其其细已甚也。三有,谓三界也。此段经文,是说晦昧之虚空,在大圆觉海中,如海上之一泡。沤,即泡也。而微尘国土,更是依附海泡之物。泡若灭时,且无晦昧之虚空,何况三界耶!一切学人,常当观照此理。所认之虚空,尚是晦昧的昏扰扰相。尚且渺小如泡。何况世界,何况此身,何足算哉。岂可遗弃包含虚空,囊括三界之真实圆明性海。而认一渺小脆薄,成坏无常之浮沤乎。­至于影者,望之似有,考实则无。此身亦然,虚妄现有,考实则无。譬如镜中人影,因照则现。肥瘦长短,纤毫不爽。此身亦然,因心造业,循业而现。寿夭好丑,因果难逃。南岳思大师曰:净心如镜,凡圣如像。此明身之可见,因净心本具见性。犹如像之可见,因明镜本具照性。岂可因其可见,遂误认为实有!且净心之见性中,本无此身。不过见性发现之影耳。亦犹明镜之照性中,本无此像。不过照性发现之影耳。以上所说,犹是以幻身望于净心,明其为净心所现之影。若约幻身当体说之,亦复如影。何以故?除五蕴外,了不可得故。而且五蕴中之色,即是四大。四大既如浮沤。其余受想行识四蕴,又莫非虚妄。(名曰妄想,故是虚妄。)然则即五蕴本身,已了不可得矣。何况五蕴假合之幻身,其为似有实无可知。了不可得者,言其有即非有也。正如影然,但昡惑人眼耳。其实本空也。­一切凡夫所最执著以为实有者。识心、世界,及其自身也。今一一破其惑曰:识心如幻,(前言世间即是戏场,一切众生即是戏埸中脚色,莫非识心业缘之所变现,故曰如幻。)世界如泡,此身如影。身、心、世界,尚且虚妄非实。则其余一切有为法相可知矣。然而迷途众生,虽知身心世界非实。或犹因循怠忽,不能勤作如梦如幻如泡如影之观。因又警策之曰:如露如电。露则日出而晞,留不多时。电则旋生旋灭,刹那而过。所谓生命在呼吸间。当加紧用功,如救头然也。合此如幻等五喻观之。即是观于万事如梦,有即非有。故曰:如幻等五观,是别。如梦观,是总。­观此六喻,虽是观诸法空相。即是观如如之性。以性相本来融通故也。故观缘生,即可契入如如不动。故无为法性,从观有为法相如梦幻入手,便是两边不著,合乎中道。此义前已详谈。­今再以三性三无性说之六喻中随拈一喻,皆可明三性三无性之理。兹且约总喻如梦说。余可例知。­三性三无性,见于楞伽经,及法相宗各经论。此为相宗精要之义。佛说法相,原为明此。若不知注重,但向琐细处剖晰。虽将一切法相,剖之极详。未免入海算沙,失其所宗。当知三性三无性之义,学性宗者,亦应通晓。因此义贯通性相。若知此义,则于缘起性空,更能彻了。修持观行,更易得力。盖上来所说如梦观,尚是总观大旨。若依三性三无性之理观之,则更入深微矣。­何谓三性?(一)遍计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遍计执者,谓普遍计较执著也。即性宗常说之分别、执著、攀缘、无明、妄心、妄想等。性宗亦谓之分别性。此是妄想,云何称之为性耶?意在明其虽是无明妄想,然为真心之所变现,非离真实性而别有也。但相宗名为遍计执性,是单约凡位说;性宗名曰分别性,则兼约凡圣说。圣位之分别性,是明其应缘示现,对机说法,丝毫不爽。似有分别,盖约众生边望之云然耳,非谓圣位尚起念分别也。当如是知。­总而言之。一部金刚般若,无住妙旨,全在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上。而欲达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全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上。一切学人,当从此观,随顺而入。此观,正是金刚慧剑,无坚不摧,无无明烦恼而不破也。故应如是演说,如是受持。永永流通此绍隆佛种之无上大法也...­ </SPAN></FONT></SPAN></FONT></FONT>。

佛说缘本无缘,即缘随缘,愿缘解缘。如何理解?的相关图片

佛说缘本无缘,即缘随缘,愿缘解缘。如何理解?

为什么《金刚经》中,佛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而还要我们去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呢?我希望各位不会和我有同样的疑问。因为我这个问题,是标准的凡夫之见,是妄想心,是颠倒心,是分别心,是比较心,是计较心,是所以成为凡夫而不能解脱的原因。也就是著相,著我、人、众生、寿者等相,一切的毛病都由此而生。

如果各位对上面所研究的‘所有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段经文,已经握住重心,现在这个疑问就不会产生。

为什么我这样讲呢?让我从三个角度来研究:

第一,经文明明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又在《金刚经》的下半部佛说‘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请注意‘如是’及‘已’,换句话说,证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在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之后。

第二,我们讲众生本空,是理解不是实证,如果你真实证众生本空,则我是众生,我也本空。换句话说您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还问什么为什么佛叫我们度众生呢?。

第三,现在虽然满目皆是众生,你若不去灭度它,这个幻象老是存在,就造成生死流转。要灭度它,要从幻象中透过而见其本体,则本体本空。所以在梦中不觉梦境是幻空,一定要醒后,方知是梦,是虚妄,是不实,灭度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虽然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你还是要灭度无量无边众生。

依缘起性空立义

众生本空,是佛法中的基本教理之一。众生本空,可以从性空缘起的道理来解说,也可以从现代科学的知识来作譬喻得解。

我们先来研究缘起性空。要研究缘起性空,当先从诸法缘生讲起。佛陀亲证的真理,肯定了知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和知识观念,都是由各种因缘集合而生起或形成。如果你们怀疑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由因缘集合而生的,不妨随时随地尽量去想它,看能否找出一种现象,它不是由任何因缘集合而生起,它是本来就存在,是永远不变,永远不变坏和灭亡,你可以将这种思维作为一种功课,看看有没有这种不由因缘生的现象,这种功课对你有很大帮助,唯有你自己想通了,才能坚定你的信心。

所谓缘起,就是宇宙一切万物,如一件东西、一种现象、一种思想等,全是因若干种的因缘聚合而生起,在人的心目中显现出来,当这种因缘有所改变时,这些也随之改变;当种种因缘消散时,这些也消失了。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就叫做缘起。一切众生,不论是有情无情,都是缘起的现象。

现在,我们要问,缘起的现象是如何发生的?一切众生万物万象都显现在虚空之中,为什么在虚空之中,会有这种种现象的生起和消灭呢?第一个答案各位一定会说,这很简单,因为虚空是空的,所以能含万物,如果虚空是坚实的,就不能有万物的生起和变动了。这个答案很对,因为虚空是空的。

万物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这是我的第二个问题。万物如果是固定不变的话,尽管虚空是空的,万物仍旧不变。白云不会变形,人也不能走动,不能长大,甚至不可能生出来,所以万物也是可变的。

虚空是空,万物能变,那么我们的第三个问题是:什么东西或力量使万物在虚空中变动?人推车,车会动,这是人推的力量;火煮水,水能沸,这是火生热的力量。花的种子埋在土里,经过阳光水份的培养,种子会发芽,会长大,会开花,这是种子的因,加上泥土中的养份,水及阳光等力量而开花,这些不同的力量,佛法中都称之为‘缘’。

以上所讲都是以物质为对象,车动,水沸,花开,这些都是人所能看到的,我们的结论是:虚空是空,万物能变,所以归纳出缘起的真理。

现在,我们进一步来研究人的思想观念,是否也是缘起的呢?我们常听人说,某某人是受了孔孟学术思想的影响,或者说某某人是受了贝多芬音乐的感动。这个孔孟思想、贝多芬音乐就是缘,受影响、被感动即是缘起。有缘起就证明人的思想观念,不是一生出来就固定不变的,它也像万物万象一样能变。万物在虚空中变,我们说因为虚空是空的,所以万物能变。那么思想观念是在什么地方变呢?佛陀说:思想观念是在你的本性中变。本性有如虚空,它是空的;正因为是空的,所以思想观念能在本性中生起、改变、消灭。

现在,我们再进一步问,虚空这个概念是不是也是缘起呢?如果没有万物,也就无所谓虚空。虚空在人的心目中,能大能小,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虚空是人的一种观念,它也是缘起。

从这里我们得到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是本性是空的,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缘在人的心中显现虚空、万物、万象及思想观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宇宙及人生。

禅宗六祖惠能在听五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大彻大悟,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本自清净,即是‘性空’;自性能生万法,即是‘缘起’。所以六祖开悟时所说的这两句话,实在是性空缘起的实证注解。也说明了众生本空,但并不是说众生是没有的。众生即是六祖说的万法。众生或万法都在本性中显现,这有如万影都在一面明亮的镜中显现是一样的。说本性是空,也等于说镜子是空,因为镜子是空的,所以各种影子都能在镜中显现,也因为本性是空,所以万法能在本性中显现。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佛陀在《金刚经》中所讲的‘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众生既然都是缘起,有如镜中的影子。所谓灭度也是缘起的一种现象,并不实有。有众生得灭度或者我在灭度众生,也都是缘起的现象或观念,也是虚妄不实的。因此推论到最后,实在没有所谓的众生得灭度,既然没有实有的众生,也没有众生得灭度的一种现象。凡所有实有的观念,都是我们的五官给我们的虚妄的影像,所以我们说众生本空。

众生本空,以现代譬喻得解

以上是依据缘起性空的佛法理论来解释众生本空,现在我们再以现代科学来举例说明众生本空。不过我得声明,这个说法,只能说是我个人的经验,提供各位参考。我个人觉得以现代科学作譬喻来体会,要比引经据典似乎更容易了解,因为这种现代科学知识是现代人所特有,古代并没有。佛陀在妙法莲华经中说,一切智者,要以譬喻得解。譬喻就是说要用这个时代所能懂的例子来作比较,这就像如果我们对美国人讲在河中淘米,他们决不能得解一样。所以这也是身为现代人的福报。

从另一个角度来研究,我想先请问各位,如果你和一位朋友在美术馆欣赏同一幅画,你和你的朋友所看到的,是否完全一样呢?假如你的视力是正常的,而你的朋友有高度的近视眼,现在请他拿掉他的眼镜,再请他看这幅名画,那么你们两位看到的是否完全一样呢?如果你再换上一付用放大镜或显微镜做的眼镜,那么在你们两人的眼中,这一幅画是否完全一样呢?这说明了每一个人所看出去的世界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不过我们的眼睛的构造是差不多相同,所以即使有小小的不同,并不会妨碍我们的日常生活。

一个色盲的人就没有这么简单了。一个生下来就瞎了眼的人,可就不能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出去的世界。你不妨找一位天生的瞎子,向他解说什么是你看到的,例如天上的飞机,或者早上海边的朝阳等,看他能不能懂。

这些例子只是说明我们所看出去的东西,并不可靠,但并不表示这些东西是虚妄不实,或者是本性是空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己也是虚妄不实世界中的一份子,时时受我们的眼睛、耳朵等影响,而不能看到宇宙真相。那么怎样才能不受眼睛和耳朵的影响呢?数千年来,不少宗教所教的禅定,其目的就是在减少因受眼耳等所受旳影响,而造成不实的印象。

禅定的要点,是先得把你脑子里装满不真实的印象、思想和观念都空掉,这好比你要装东西到一个瓶子里,你得先把瓶子里原有的东西都倒干净,瓶子空了才能装东西。禅定也是如此。禅定和装瓶子不同之处,在于修禅定的瓶子空了之后,并不另外再装东西进去,而这个瓶中会自然散发一股香气。什么香气呢?就是譬喻你本具的智慧。这种禅定的修习,在佛法中称为止观。也就是妄心降伏,本性自显,或者明心见性。

可是我们还没有这种禅定工夫,妄心未降伏,本性也未显露,怎么办呢?这里提供一个以科学智识作譬喻来做观想,随时随处持之以恒,不断地观想,慢慢的,妄想心自会减轻,这和一心念佛使妄心没有机会生起来,是同一道理的。

怎么观想呢?先观想所有的东西都是‘能’。这个‘能’只是人类用来表示一种概念的名词,英文称它为 ENERGY,这也是人定的一种名词,至今尚无法严格地下定义说明 ENERGY 究竟是什么?或者‘能’究竟是什么?。

在爱因斯坦以前,科学家说世界上的一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物质,二是能。物质之间可以互相变换,譬如水可以变冰,冰也可以变水;能之间也可以互相变化,如电可以变光、变热,光热也可以变作电。可是物质和能是两件基本原素,不能互相变换。一直到爱因斯坦用数学计算,发现物质和能也可以互相变换,这就是著名的 E=mc↑2方程式。最初很少人相信这个说法,直到原子弹(物质)爆发后(变作大量的热和光),再也没有人怀疑物质也是能的理论。如此一来,宇宙间的一切,都是‘能’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之下变现出来的现象。

现在我们将这个观念先肯定下来,然后再练习观想。以我个人的经验,开始时先观想简单的物质(即无情的众生),这样较易下手。例如从水开始观想:先拿一杯水,先透过水的外形,想水是H2O,是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而成。再想这种原子都是能,想想什么是能?能是不可捉摸,看不见,也没有声音,我们叫它能。再看这只杯子,也是许多原子组合而成,原来杯子也是能的变现,如此透视观察下去,在你的眼睛前,这还是一只装满水的杯子,可是在你的观念中,这全是不可捉摸的能,已经无形无相了。等你把简单的物件观想纯熟了,就可逐渐透视比较复杂的东西。试试看,拿一只小狗来透视,观想它的毛、皮、肉、血、骨等,你会发觉这些都是各种原子组织起来的,这些都是能。狗的叫声也是能,它能跑、能跳也是能。而你手里抱著的仍是同一只小狗,但是在你的透视之下,已完全变了不可捉摸,无形无相的能。

各位请自己试试看,你也可以透视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或自己最讨厌的东西,而不论是你最喜欢或最讨厌的,都是能,二无区别,这就是利用现代知识,使你能透视和观想宇宙的真相,如此不断地观想,你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不论是有情或者无情的众生,其本性都是能,都不可捉摸,都是无形无相,这就是宇宙的真相。

经过这一连串的观想透视之后,如果我们将‘能’字换成‘空’字,又有什么不同呢?这还不都是人定的名词而已,这就变成众生本空,但在人的眼睛之中,众生依然遍地皆是。由此观之,佛理如能通达,观想如能成就,虽然可以在理解上减轻烦恼和执著,但还不是实证的。甚至于还未达到阿罗汉的能空掉肉体的我的程度,或大菩萨的能变化如意的境地。换句话说,我们理解了众生本空,是可以减轻精神上的痛苦,但还是凡夫,不能消除肉体上的痛苦。人有伤还是会痛,有病还是会苦。这个认识非常重要,所以了解众生本空是修慧;要减除现世的苦痛,就必须消除以往的业障,就必须修福。也就是说在你还未实证之前,因果的自然法则还是控制著你,唯有修福,才能消业除苦。单单了解业是空的,苦是虚妄的,虽然是正知正见,但还是不够的。佛陀在《金刚经》中并不先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而先强调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灭度无量众生就是修福。而且佛陀接下去又说:‘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布施也是修福。

我们所谓知识份子的,往往喜欢修慧,而忽略了修福,这实在是我们的弱点。我们千万不可以为自己经论已通,辩才无碍就够了,这种人往往会业障丛生,不是做事不顺手就是多病多痛。因为过去无数世来的宿业积怨没有减轻消除,就成为有慧缺福。这正像那位阿罗汉所说的‘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如果各位有了这种感觉,就应该力行积福,以求平衡。由此可看出平日福慧双修是最妥当的修法。

❤ 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的相关图片

❤ 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在下学佛不精,不知佛在那部经中说过“缘本无缘,即缘随缘,愿缘解缘”?望赐告。

我知道的佛教关于“缘”的说法: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的因果定律,称之为「 缘起 」。

缘起的定义

要明白佛教的义理,就必须从缘起论开始。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来的、必然的、普遍的存在,所谓「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因为现观缘起而成佛。「缘起」并非佛陀所「创造」,佛陀只是「发现」了「缘起」这个自然的法则,再将此宇宙人生的真理对众生宣说、开示。

《中阿含经》云「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是对缘起的定义。

缘起,就是说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起的。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都是互相存在的关系和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关系和条件,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无法生起。

缘起论的内容:因、缘、果

缘起论包括因和缘两个部分。因即因素,缘即条件,其中因是主要的,缘是辅助的。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

一切法的生灭既由因缘,那么一切法存在或坏灭也就有因可循、有理可据。凡果必有因,怎样的因便产生怎样的果,因果必相应。

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无独立性、恒常性,必须靠「因」、「缘」和合才有「果」。「缘起」法所阐述的,就是因、缘、果的关系,因、缘、果三者是相依相待而存在,没有绝对的独立性。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佛陀一代时教所说的空有、无常、因果、中道、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教法,都是为了诠显缘起思想的根本教理所作的方便教说,《楞严经疏》说:「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这说明佛陀的教法有其一贯性。

佛教的各种理论和派别,均以缘起论作为理论基础来阐释自己的宗教观和宗教实践。主要有「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六大缘起」等学说。尽管各宗各派的经典根据、论述说法不同,对于「缘起说」所阐述的,无非是宇宙万法生灭变异的关系,以及人生苦乐的来源。

缘起是佛教异于其它宗教、哲学、思想的最大特色,也是解释宇宙万法起灭,乃至生命起源的一种至高无上的真理。《稻秆经》说:「见缘起则见法,见法则见佛。」佛陀的法身,就是诸法的实相,也就是「缘起性空」,若能从缘起法中通达诸法的空性,即知缘起而有的一切法虚幻不实,即能从缘起法中见到诸法的空性,这就是佛陀的法身。因此《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也就是禅宗所谓的「见性成佛」,故知欲成佛道,必须谛观缘起。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只有明白缘起的道理,才能达到菩提觉悟,以至佛的境界。

缘起的意义

缘起论显示世间上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是因缘所生起,因此要过快乐的人生,便须培植好因好缘。如果没有植下善因善缘,一旦遭逢不好的果报,也要懂得改善因缘,而不是一味在果报上计较。所以,了解因缘果报的关系,使我们懂得改善逆缘、培植好缘、广结善缘、随顺因缘。

此外,缘起论启示世间万法是「无常」的,好的可能变坏,坏的也可能转好,因此,即使一时遭遇困难、挫折,只要能坚持百忍的朝向正确的人生目标努力,逆境终将成为过去,所以「无常」为人生带来无穷希望。

诸法既是因缘所生,自然空无自性,无自性便无法自我主宰,所以说「无我」。若能正观缘起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就能远离贪欲、憎恨、愚痴三毒烦恼。烦恼是系缚众生,使众生不能解脱自在的最大障碍;烦恼既除,当然就能获得生命的解脱。

因此,认识缘起,知道人生祸福、好坏皆是自己所造,非有他力可以主宰,唯有把握自己的现在,才能改变自己的将来,如此必能帮助我们把握人生的方向,认识人生的意义,而能活得踏实,活得自在,进而建立感恩的美德,培养随缘的习惯,拥有希望的未来,了悟真实的人生。

缘来则去,缘来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是什么意思?大神指点

佛日所说的话,都是似是而非,八面玲珑。信则有,不信则无。

我日,有缘千里来相逢,无缘当面不相识。

原文地址:http://www.qianchusai.com/%E7%BC%98%E8%81%9A%E5%88%99%E7%94%9F-60.html

我的同桌小书虫作文300字,我同桌小书虫作文300字左右三年级

我的同桌小书虫作文300字,我同桌小书虫作文300字左右三年级

不窕-10,不窕不啖

不窕-10,不窕不啖

小学生我的小伙伴作文,小学生作文我的小伙伴300字

小学生我的小伙伴作文,小学生作文我的小伙伴300字

cc/手背长出疣体图,手背长疣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cc/手背长出疣体图,手背长疣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devolve-90

devolve-90

社戏仿写心理描写200,社戏仿写心理描写200字左右

社戏仿写心理描写200,社戏仿写心理描写200字左右

s-809-120

s-809-120

二年级日记大全150,六年级日记大全100字

二年级日记大全150,六年级日记大全100字

lw/肚子开刀伤口发炎,做了手术肚子刀口感染了怎么办

lw/肚子开刀伤口发炎,做了手术肚子刀口感染了怎么办

周了-40,周了这杯酒的周怎么写

周了-40,周了这杯酒的周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