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CI论文投稿过程中,作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稿件能否顺利进入外审阶段。而论文的重复率(查重率)作为期刊编辑初审的重要指标,常常让科研人员感到焦虑:如果重复率偏高,是否就意味着稿件会被直接拒稿,无法进入外审?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一、SCI期刊的初审流程
当作者向SCI期刊投稿后,稿件首先会进入编辑部的初审(Initial Screening)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由期刊编辑或编辑助理完成,主要检查内容包括:
- 研究主题是否符合期刊范围
- 论文格式是否符合要求
- 语言质量是否达到基本标准
- 重复率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
只有通过初审的稿件,才会被送交外审(Peer Review),由领域内的专家进行专业评审。
二、重复率与外审的关系
重复率高不一定直接导致稿件无法进入外审,但会显著增加被拒稿的风险。具体关系如下:
1. 重复率阈值是关键
不同期刊对重复率的要求不同,但通常有以下共识:
- 总体重复率 < 15%:大多数期刊可接受,基本不影响进入外审
- 15% ≤ 重复率 < 25%:处于灰色地带,编辑会仔细审查重复内容的性质
- 重复率 ≥ 25%:高风险,很可能在初审阶段被拒稿,难以进入外审
2. 重复内容的性质更重要
编辑不仅看重复率数值,更关注重复出现在哪些部分:
- 方法部分的常规描述、专业术语等重复通常被宽容
- 引言中对背景的描述适度重复也可接受
- 但结果、讨论和结论部分的高重复率是致命的,可能被视为抄袭或缺乏原创性
核心结论
重复率过高(通常指≥25%)且关键部分(结果、讨论)存在大量重复的稿件,极可能在初审阶段被拒稿,无法进入外审。而重复率在15%-25%之间,但重复内容主要为方法描述等非核心部分的稿件,仍有可能通过初审进入外审,但需要作者在投稿信中合理解释。
三、如何降低重复率风险?
为提高进入外审的概率,作者可采取以下措施:
- 使用查重工具预检:投稿前使用Turnitin、iThenticate等专业工具自查
- 改写而非复制:对必须引用的内容进行彻底改写和重新表述
- 规范引用:所有引用内容必须正确标注来源
- 检查图表:确保图表数据和说明文字的原创性
投稿建议
即使重复率略高,也应在投稿信中主动说明情况,解释重复内容的必要性(如标准方法描述),并强调研究的原创性贡献。诚实和透明的态度往往能赢得编辑的理解。
四、总结
SCI论文重复率是影响能否进入外审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编辑会综合评估重复率数值、重复内容性质以及研究的整体质量。保持合理的重复率(建议控制在15%以下),并确保核心内容的原创性,是成功进入外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