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缕不泯的自豪
自豪与杰出的关系是什么?大多数人则认为他们是一对亲如手足的兄弟,可是人们啊,只看到了他们按辔并进的样子,却没有留意二者背道而驰的情景.。
难道只有“杰出”这个字眼,才佩得上自豪吗?。
昔日的非洲富豪小姐出门,要戴三十斤重的铁环,用蹒跚的步态与大步流星奔波于烈日下的平民女人区分开来,听着旁人的“啧啧”艳羡,满足感油然而生.还有现代那些歌星影星的骄傲,风云人物的自豪……这些自豪的错觉使文明躁动不安.然而,无数悲情证实,一旦金钱大厦轰然倒塌,荣誉的光环顿然失色,一切的一切全都荡然无存.所以,我宁可相信,一个母亲看着自己蹒跚学步的孩子时眼中的那份自豪,是不会输给比尔.盖茨的母亲的.。
用多数人的平凡凸显少数人的杰出,是现代社会的公开秘密.但是平凡的人就不能拥有自豪吗?突然记起一个广告:小男孩沮丧地说,妈妈我只是第二名;妈妈摸了摸他的头,说:宝宝,你在妈妈眼里永远都是第一.看毕,心里顿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是啊,不是第一又能怎样?只要我们尽了力,平凡的第二同样值得自豪:一个挖土豆的农民,与一位伟大的总统,只要他们同样努力地生活过,他们心中难道不该拥有同样的自豪吗?。
我特别平凡,又平凡得特别.我是无数颗星中的一颗,可我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自豪;我是大地上一株花蕾,虽不芳香耀眼,可我为将致的开放而自豪.我平凡,却平凡得有价值;我平凡,却平凡得有尊严!。
昔日王昭君走上金銮大殿时,面对几十双居高而下的目光,她却毫不自卑,清亮的眸子,款款的步伐,谁不从心里敬佩昭君的豪气与胆识?这是平民的尊严,这是平凡的自豪啊!昭君昂首上殿的那一刻,如花朵灿然开放,虽然十分普通,并非金雕银塑,可那光芒,却足以使所有金银黯然失色.。
平凡的我,走向了平凡的你;平凡的他,结识了平凡的她;平凡的万物组成了这个平凡的世界.面对浩浩苍穹,茫茫宇宙,又有什么是不平凡的呢?让平凡的我们振起双臂,为平凡喝彩,为平凡自豪吧!因为这平凡里正孕育着永恒的美丽.。
您在写叙事加议论作文时的关键在于中心思想的把握和详略的分配。
1、叙述和议论的比例很重要。这和文体有很大关系。如果您要写议论文,那议论的比重就要大,叙述只是作为论据来证明您的观点;如果您要写记叙文,记叙的比重就要大,之后再适当加入议论升华。
2、对于记叙文,您需要完整叙述事件,要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发生、发展、结局。还可以适当加一些环境描写或是细节描写,丰富您的叙述。
3、再由叙事上升到议论,即由事情所联想到的内容,升华主题。比如您记叙了自己到长城游玩的经历,看到城墙上刻着“某某到此一游”之类的字,于是您由此议论保护文物古迹的重要意义,讲到如何保护文物,捍卫民族文化,这就使主题有了一定的升华。
仅供参考,欢迎采纳!
万里之行始于足下,但是,要敢于尝试走出第一步。无论多么长远的路,无论多么困难的问题,我们应当在起点时,好好地播种一棵:勇于尝试的种子。只有敢于尝试,勇于尝试,才可以取得一番作为。
有一则寓言:在农夫田中的巨石,多年来碰断了不少犁头和耕种机。终有一天,当农夫用撬棍伸到巨石下尝试撬动时,才发现埋在地里没有很深,使使劲儿,就把石头撬出来了。如果农夫在开始就敢于尝试撬石头,怎么会有这多的困扰呢?
敢于尝试,是万里之行的第一步,是通向成功的“敲门砖”。詹天佑是一个敢于尝试的铁路设计师。在中国没有一条自主建造铁路的情况下,在面对中国复杂多样的地形情况下,只有他,敢于尝试,才为中国人建造了第一条自己的铁路。詹天佑自主创新,敢于尝试,首家设计出了“人”字行铁轨铺路等一系列的方案,受到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瞩目。詹天佑不怕困难,勇于面对,敢于尝试,在中国的铁路建设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敢于尝试,就像那滴水穿石的“第一滴”水,那是获得胜利的第一步。邓小平是一位敢于尝试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中国的那个“特殊时期”结束不久,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下一步发展的走向,邓小平站出来了。他敢于尝试新的救国“方式”---改革开放,他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三十年来,中国越来越强,人民越来越富。这一切都说明了,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勇于尝试,给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带来了“曙光”,并让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外交、科技、文化等等方面绽放光彩。
一位学者说过,在脑子里想无数次,不如动手去做一次。在晚清时期,有些想维新的人,心有所想,想的也不错,可就是不敢尝试和实践,在与保守派的争执过程中,也只是在口头上说呀,辩呀,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尝试和实践,最后必然是走向失败。因此,想问题,做事情都应该这样:想是第一步,尝试着去做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遵守理论和实践结合,才是获得成功的“良方”。
如果说困难如悬崖峭壁,敢于尝试的精神,就是登山的绳索;如果说苦境是遥遥万里的海洋,敢于尝试的精神,就是航行的方舟。
在人生的道路上,你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险境,如果在心里播种一颗敢于尝试的理念,在自己经历的一程又一程中,尝试了一次又一次,最终,这个种子——“尝试”,将会带领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运用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作文怎么写? 范例:。
借景抒情(详案)
江苏省宿豫中学 胡生友。
同学们看屏幕上的画面,觉得怎么样?面对这样的画面,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情?你的这种感情,许多文人墨客都表达过,请你举例说明。
(如生说到毛泽东,则引导回答上阕抒发了毛泽东怎样的感情?)
师:景物能让我们产生某种感情,那么,这也给了我们启示,假如我们有了某种感情,反过来就可以通过景物来抒发。高考基础要求其中有一条就是“感情真挚”,借助景物将真挚的感情表达出来是达到“感情真挚”要求的一条重要途径。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研究“借景抒情”文章的写法(点击)
假如大家能透彻地理解并熟练地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今年的高考同学们可能会写出上乘的文章。据我研究,每年高考都有考生运用这种技法得到了高分,我研究了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结果发现,运用“借景抒情”这种技法的考生很多。这种技法最适用于叙事抒情类文章,请大家告诉我有多少同学喜欢写叙事抒情类文章(举手)(如多,则云,今天,我的课上对了;如少,则云,正好我们一起来三究这种文章的写法,让大家多学一手);课前,我给大家发下了几篇文章,是近几年高考的优秀作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借景抒发了真挚的感情,做到情景交融(点击),抒发了真挚的感情,请大家研究研究这几篇文章各抒发了怎样真挚感情?
(见讲议)(分组活动后加以肯定)
下面我们再进一步研究,这几位考生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什么样的景物上,请大家在讨论的时候抓住意象进行分析。
同学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或许会意识到,这些考生借用了多种表达技巧在将感情和意象紧密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一些表达技巧,这几篇文章各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大家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顺序:2002、2001、2000)
这几篇文章都运用了“象征”的表达技巧,下面我们来具体体会一下象征的表达技巧。因为借景抒情的文章中,象征手法很常见。(点击:请同学们注意:当景物的象征意义与情一致时,直接写;当景物的象征意义与情不一致,改造写。
大家看(点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与“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两句中都写到了枫叶,但它所代表的感情却大相径庭。杜牧看了一路风景,陶醉在美好景物中产生了愉快的感情,而经霜的枫叶,层林尽染,如火如霞,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与作者愉快的感情相一致。
但是,这一派美景在莺莺的眼里就不那么可爱了。《西厢记》里有一折戏叫“长亭送别”,讲的是相国夫人找藉口要张生赴京赶考,想以此来拆散张生与莺莺小姐的美满姻缘,莺莺送张生上路,在莺莺的唱词中有这么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霜打枫叶,红得那么醉人,这是可喜的景物,而莺莺只有悲情,哪有喜悦;也就是说,可喜的景物反而引起人的哀情,情景不一致,怎么办?改造一下,把枫叶说成是“点滴离人泪”,这样情与景就一致了。
怎么改造景物呢?告诉大家一个秘诀,运用反衬的手法(点击)
大家看屏幕,“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请同学们对这首诗作简要的分析。
兵士出征时,心里是愁苦的,诗人写道:“昔我往昔,杨柳依依”,杨柳在春风中飘荡的美好景物反衬了兵士的愁苦,春天是欢乐的季节,兵士却在这时被迫出征,所以显得加倍愁苦。兵士回来时的心情是愉快的,诗人写道:“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风雪交加的冬天赶路是艰苦的,用苦来反衬愉快的心情,表现了兵士急于回家,而不顾雨雪忙着赶路,加倍显出心情的愉快。可见,反衬在表达感情上很有力量,可收到加倍的效果。顺便提一下,这首诗也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典型事例。
大家看“月儿的答案”开头就运用了这种技法。开头的弯月虽不圆,但也明媚,小作者把它改造成“那轮弯月在空中孤独地挂着”。这就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相一致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看的几篇文章都能张开联想、想象的翅膀,较好地做到了情景交融。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请大家特别注意前三段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分析见讲议,从感情、意象、表达技巧方面分析。
以第三节为例,我甘心做“水草”,做“青荇”永远留在康桥的柔波里,作者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格表达了“我”对康桥是多么地依依不舍啊。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分不清哪是情,哪是景。这才是真正的情景交融。用景来抒情显得深厚绵长,如好听的音乐绕梁三日,余味无穷。这种技法抒情散文可以用如“飘落心灵的秋叶”,叙事散文也可以用如“一地梨花”。
同学们知道,康桥,即剑桥大学,《再别康桥》抒写了徐志摩对康桥的依恋之情。英国剑桥大学给了徐志摩知识,陶冶了徐志摩的情操,增长了徐志摩的才情,这一切都使徐志摩对康桥产生了依恋之情。
同学们现在是高三学生,再过几十天,大家就要与母校说再见了,可以说这三年是同学们奋发进取的三年,这三年是同学们增长知识,增长智慧的三年,同学们,大家应该为能在国家级示范高中——沭阳中学读书而高兴而自豪,现在大家与母校说再见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假如今天或今天晚上就是我们离别的日子,我想同学们的心情一定很不平静。怎能忘记呀,那高高矗立的育华楼,怎能忘记呀,那庄重的教学楼,怎能忘记呀,校园的梧桐树,看一看校园的小径上大家留下的足迹吧,回忆一下操场上我们已往的身影吧,亲爱的同学,大家能不怀念三年来情同手足来朝夕相伴的情景……请大家以《离别》为话题,拿起手中的笔,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写一段话。(如若不能像“飘落心灵的秋叶”全篇都运用这种技法,你也可以像“一地梨花”。那样在某一段落中使用这种技法。)
谢谢大家,预祝同学们作文成功,高考成功!
附高考优秀作文:
一 地 梨 花
河北一考生(2001)
当岁月流转与时光轮回都无迹可循(寻)时,你蓦然回首,会发现有一样东西藏在时光长剧的背后。这一折子回目便是:诚信。
这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一个除了两脚泥巴,除了做生意总亏本,除了训斥我的虚荣而只有一种品质的他。
父亲这时候正在做什么?是在梨花树下闭目养神吗?梨树……
家里庭院的梨树,高不过数尺,叶疏花迟,可这丝毫不影响父亲对它的喜爱。所以这梨树依然能顽强的(地)长着。前几年父亲承包了果园,春天那会儿,满山遍野的梨树、果树都开着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梨树最多,父亲整天泡在园子里费尽心思。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谁想到快到手的钱又叫财神给夺回去了:虫子在梨皮里直钻到梨核,整个梨表面讨人喜欢,可实际上……有人劝父亲,不是同那客户签了合同了吗?你用纸袋一包,然后……父亲的脸沉下去了。
那些日子家里正难捱:我在城里上学家里要花钱,哥的婚事也快要办了。这一切使父亲茫然不知所措。我看得见父亲额头上那牢刻着的惨淡,眉毛似乎塌了下来,压得眼窝都深陷进去。父亲没有抽烟喝酒的习惯,整日在台阶前坐着,望着满山的梨树发呆。母亲怕他钻不出牛角尖,背着父亲把梨树转手不少。可纸里怎包得住火。于是,有一天该发生的终于发生了。声音从断断续续到高高低低,继而咒骂,哭诉,沉默。没几天,父亲把一个人领进屋里,把几千块钱摊到桌子上说,兄弟,这钱你拿走,算是赔偿,卖不了的,我拉回来……
我的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在生意场上从来没有痛痛快快的(地)赚过大钱。他埋怨自己文化低;邻里说他讲信用讲得过了头。在农家的饭桌上,父亲与我面对时,我只有低头扒饭的份。他看不起我说话不算数诸如和人约好时间却总迟到等等。我不愿承认,但我在改。所以,我更喜欢观看他的背影,没有拘束且让人由无有想到无限去,把诚信在无际的时间空间中舒展来回。
梨花谢了春红,太匆匆。都说落尽梨花春又来了。可因了父亲的诚信我却说零落的梨花,飞珠碎玉,它盈盈而生着,这个老农民品质的光泽,即使零落成泥,哪怕碾作灰烬,它也香如故!
念情悠悠啊,我的一地梨花……
[简评]:这是一篇叙事散文。那洁白、灿烂、馨香四溢的梨花不正是父亲诚信品格的象征吗?(对父亲诚信品格的赞颂)月儿的阴晴圆缺,实际上为表达人生的悲欢离合、答案丰富多彩服务。
月 儿 的 答 案
重庆考生(2000)
皓月当空。
一叶扁舟,划破了池塘的宁静,踏着月色独自地荡漾着。
我爱这池塘的宁静,尽管宁静中有一丝寂寞。
凉风习习。
我伫立船头,迎着淡淡的凉风,心中不免有几丝哀愁。抬眼望,那轮弯月在空中孤独地挂着,向我眨眼。
“天狗吃月亮,就干脆吃完,何必留下这小半让其饱尝寂寞的滋味呢?其实,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被造物主吃到一口的月儿,来到世间,在经无数坎坷和寂寞之后,像一片树叶被埋在不知名的土地里!”
迎着月儿的眼神,我在倾诉,也在发泄。
望着月儿,就像在向知心朋友倾诉一样,毕竟,我们同是天涯沦落人。
上次考试,我考得一塌糊涂,我没有勇气呆在那令人窒息的家里;没有兴趣再埋在那烂书堆里;没有胆量看妈那失望的眼神……一切都是“没有”,就连前程!
我是孤独的,在众人的叹息中!
我是无助的,在成堆的书山中!
曾经,我相信自己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一天;曾经,我相信自己能在这书山中觅得一颗亮丽的宝石!
我不怕累,就像法布尔《蝉》一样:“几个月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歌唱。”也只有度过黑色七月,才能迎接那醉人的金秋——收获的季节。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一切努力,不过付之东流。这一切,难道只有月儿明白?
弯月依旧!
……
从那以后,每有不顺心之事,我便荡舟至此,对月谈心。
一天, 我如常而去。
清风拂面,何其轻柔!
透过柳枝,遥望月儿,却赫然发现,月儿圆了,没有半点“天狗”的影迹。
我伸手,捞水中月,月儿应声变成了碎琼烂玉。
我失望,原来世间根本没有圆月,造物主依旧是天狗而已!
慢慢地,水渐平静,圆月依旧!
忽然间,我明白了,世间之事本就是丰富多彩,而答案也如此是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事物从多角度去看,答案自然不一样。月儿到底是圆是缺也随时而变。难道,对于年轻的我们,不应该相信造物主赐予我们的是一轮圆月么?上次考试失败,也许是成功之母,岂一锤定之!
皓月当空,好圆的月!
飘落心灵的秋叶
湖北一考生(2002)
我是怀着失落、彷徨的情绪走到这儿来的,可我回去的时候却感觉到心里充溢的是一种对命运的顿悟,真实而又朦胧。
早上来公园的时候是起着风的,又因为时近晚秋了,所以小路边的梧桐虽将那秋日里和煦的太阳捣碎后筛得满地都是,却也禁不住在秋风中洒下些枯黄的树叶来,扬扬洒洒,飘落在地。透过这眼前浮动秋叶的空气,我似乎又看见父亲那浑浊却又饱含无奈伤痛的眼神,又听见母亲劳动归来不停的喘息。面对这样的家境,残酷的命运竟让我痛苦地作出决定——
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放弃学业,随乡邻南下做工。或许这种命运不止降临在我一个人的身上,但我现在才如此真实地感受到命运残忍的一面,它来得如此急促,似乎很快便要冲毁我们那颗还是薄弱的心灵防线。我真的无法接受,没想到生活的阳光道我只是迈步了几小步便又要终止。
眼前秋叶仍在不停地随风零落,一片接着一片,这是生活在为我哭泣么?忽然有一种想伸手抓住一片落叶的欲望,于是慢慢地伸出手去,一片火红的梧桐叶立刻飘落到手掌上。仔细端详这片秋叶,竟然发现秋叶曾经被撕裂过在那业已枯萎的身躯上仍很清晰地留着一道弯曲的疤痕,可是疤痕处却又连着一小片梧桐叶,它是接疤痕与残损的树叶一起生长着的!又一阵清风吹来,送走了手掌里的树叶,可我的脑海里涌动的依旧是那片沟通心灵的红树叶。猛地觉得这片树叶是生活给我的一种暗示,因为树叶的一生与我们处境竟是如此的神似。那一道深深的伤疤不就是生活迫使我作出的痛苦决定么,为什么它能在伤疤的一端顽强地生长出另一片小树叶,仍然蓬勃地延续着自己短暂的生命?而我,却始终彷徨在绝望的生命线上,总是难以挣脱命运的束缚呢?我应该振作起来,应该对我的一生负责。毕竟生命太珍贵,哪怕得一丁点儿的失去也会带来无尽的伤痛。
望着这片火红的梧桐树,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其实生命在为难你的同时也在用自然给你生存的暗示。毕竟生命的长途需要你的跋涉。当我转身走出这片树林时,我的心里默念着:感谢梧桐叶,感谢生命。
[简评]:第二段:枯黄的树叶,扬扬洒洒,飘落在地,与作者失落、彷徨的情绪多么一致啊。第四段:梧桐叶与自己的命运十分相似;而那顽强生长的另一片小树叶,却启示我“应该振作起来”。这种启示使我作出了正确的选择,明白了:其实生命在为难你的同时也在给你生存的暗示。
(1)。
借景抒情(简案)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触景生情”、“融情于景”
2、 学会借景抒情的写法,作文能做到“情景交融”
3、 掌握借景抒情作文的一些具体方法。
二、 教学重点;
掌握融情于景的写法
三、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理解
四、 教学时数:一教时。
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理解“触景生情”、“融情于景”
结合《沁园春.雪》理解“触景生情”
(三) 方法指导:
1. 张开联想、想像翅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1) 突兀地来了一座山,郁郁的,似乎一个不很快。
活地村姑,没头没脑地在等什么人。接着,一座座秀拔而起的山,便络绎迎接上来,且相互之间绝不关联绝非约好了来的;来的很突兀,似乎不是远远迎上来,而是兀地从地下拱上来;迎风一晃便化作一个个风姿绰约、飘飘逸逸的姑娘,梳了最新潮的发型,穿了时髦的长裙;满面春风挽了装满土特产的篮子,捧了盈盈欲滴的甜笑;走来争相招徕买主,推销货色,使人生出兴奋,想去亲近一番。(《看山》)
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山想象成美丽的姑娘,表达了对南方山脉的喜爱。
(2) 看!太阳像个好胜心很强的孩子,正在炫。
耀自己的彩衣,它把彩衣搭在天边,惹得周围一片红彤彤、金灿灿。太阳又像一个很强壮、顽皮的少年,只是探了探自己红红而朝气蓬勃的圆脸。
将太阳拟人化,日出景象被描写得形象丰富,立体感很强。
2. 景物的象征意义与情一致,直接写;景物的象征意义。
与情不一致,改造写。反衬的手法是改造景物的最好方法。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A;今我来思,雨雪霏霏B。
——《诗.小雅.采薇》
(注):A往:指出征时。依依: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B来思:指归来时。思:动词词尾。 雨(旧读(уù):下雪。雨:动词。 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3. 酝酿真挚感情,做到情景交融。
结合《再别康桥》进一步理解“触景生情”、“融情于景”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第一段:作者伫立在美丽的康桥风姿中,向康桥告别,是“情中景”;第二段,前两句是景中情,后两句是情中景,康桥的河畔有金柳,河里有波光,桥和金柳倒映在波光里,现出艳影,这些都在“我”的心头荡漾,激起我对康桥的情思,哦,“我”招手告别的是多么美丽的值得怀念的地方!作者已经把“情”糅进了景,把“我”糅进了康桥,“我”对康桥是多么依依不舍啊。
第三段:又把情糅进了康桥,把“我”糅进了康桥。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分不清哪是情,哪是景,这才是是真正的情景交融。
(四) 作文练习
(五) 师生共评
(六) 质疑
(3)
夜
夜静悄悄的,我独自一人来到海边,今天下午我送走了在宿豫中学所带的高三(14)班第一届毕业生,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惆怅。
海风轻轻地吹拂着我面庞,一轮皎洁的明月倒映中海水中熠熠生辉。忽然,这轮明月幻化为高三(14)班同学的面庞。
那不是胡景欣吗?他满脸是血,几位男同学正送他到医院,而后乘着夜色将他送到了家。那不是刚动过手术的顾敏同学吗?她的身旁正站着几位表情凝垂的女同学。呀,早晨,杨洒不慎重摔倒在楼梯上,摔成了重伤,她的同学,她的姐妹们个个心急如焚。担架上是谁?是处于休克之中的胡修艳同学,十几位男同学共同擎起担架,用爱心托起胡修艳和死神赛跑,十几位女同学紧紧地簇拥在担架旁,用爱心温暖着自己的姐妹,有几位女同学眼泪波挲,周研呢,周研,你平时是一个坚强的女孩,此时怎么哭成了泪人……
喳喳喳,喜鹊的叫声将我拉回了现实,一阵阵海风吹响了椰树林,沙啦啦吵啦啦的,那仿佛是催促进军的号角。我望着身边搁浅在沙滩上的一只破旧的小船,我释然了,我的学生们决不会乘这样的小船远航。我们要乘上大轮远航,他们要飞,就要越过海那边的远山,飞翔在祖国辽阔的天空中。
我放心了,我不再惆怅,我相信我的学生能远航,能飞翔,能成功。因为他们毕竟在这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中生活过,正是有了爱,才使这个集体健康向上,正是这种爱,使同学们纯洁善良的心灵更加美好。也正是这个充满爱心的集体,让我的灵魂又得到了一次升华!我希望我的学生们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要记住,宿豫中学,他们的母校,有一位老师在永远为他们祈祷,永远为他们祝福再见吧,亲爱的同学,亲爱的同学,再见吧。老师在等待着你们成功的消息!
一篇文章,就好比是一架机器,每一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不仅要相互照应,而且大零件还需要那些小零件连接而成,才能建造成一台完整的机器。同样,文章也需要各个段落相互照应,自然链接,即过渡与照应,这样才是一篇优秀的文章。否则,就会显得支离破碎,不能称之为文,那么如何理解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一、过渡
在文章中,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这样使文气连贯,布局缜密,转承自然,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
记叙文的过渡,其过渡的情况和主要作用是:
①开头与正文间过渡。
在有些文章开头使用倒叙的方法,或由眼前的景物而引出与之相关事情的叙述,这时,为了使开头部分与正文衔接紧密,往往使用过渡。
例如:《繁星》一文首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为第二句引出“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做了铺垫。又如,《背影》一文,一开头就有这么一句“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起到了总领全文,也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②不同事件或场景间过渡。
一幅优美的画卷,画面要注意色彩明暗、浓淡的过渡,注意景物虚实、主次的过渡;文章当然也要重视上下文的衔接、转换。
宋代僧人志南有一首绝句,内容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第一句写树阴下(“古木阴中”),第三四句写“杏花雨”与“杨柳风”,诗人又是怎样过渡的呢?“杖藜”扶着诗人由“古木阴中”来到“桥东”,完成了地点的转换。“杖藜扶我过桥东”,是拟人化的写法,更是自然过渡的典范。
③叙述顺序转换间过渡。
有些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插入一些与之有关的情节来补充,然后再回头叙述原来的事,这就需要使用过渡。如:
在《故乡》一文中,“我”在与母亲对话中插入了对闰土的回忆:“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部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这篇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用“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过渡,插入对少年闰土的回忆。
④人物转换、表达方式改变用过渡。
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需要转换人称,或需要由一种表达方式转换为另一种表达方式,这也往往要使用过渡。
例如: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过渡,由我换为战士)。
二、照应
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具体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点化中心、渲染气氛能起一定作用,从而唤起读者阅读心理上的美感。冰心的《小桔灯》可以说是照应手法运用的典范。
阅读时,要瞻前顾后,理清思路,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
文章的照应,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文题照应。
也有两种:一种是开头与题目照应,如《白杨礼赞》开头一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一段既是破题,又是统领全篇的关键段,全文就是紧紧围绕着这句话开展的。另一种是行文中与题目照应,如《往事依依》的首段扣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段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同时,在文章的第2至第5段每段都有相应的词语扣住“依依”。
②首尾照应。
《往事依依》一文第一段“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和第六段结尾的“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相互照应,这样使文章贯脉相通,结构完整,也更好地突出主题。
③前后照应。
也就是,上下文间的照应,有段、句和词语三种情况的照应形式。还是以《往事依依》为例,第三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五段进一步讲“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已与时代更加贴近了”,进一步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再如,《济南的冬天》的第一段中三组对比中的第三组,是用热带的毒日、响晴的天气跟济南的温情作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在第三组对比之中,之所以要指出“在北中国的冬天”,是因为“北中国的冬天”隐含了“照例应该是北风呼啸、日光惨淡”的意思,这就跟上文的“奇迹”与下文的“宝地”相呼应。
④重叠照应。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经常会发现同一或相近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一再出现,使其于反复中得到加强,这种照应我们可称之为重叠式照应。《背影》一文中 “背影”出现了四次。《白杨礼赞》一文中“不平凡”前后一共出现四次,相同的段落出现了两次。《十三岁的际遇》一文多次写到“我是‘不系之舟’”,其中都有深层的含意。这些重叠式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标明文章线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