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可以从学习党史国史教育的优势展开,并结合自己的感悟、理解加以说明。
育人的长河奔流不息,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前人的声音时在耳畔,国家的记忆在我面前。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这是一个伟大而又艰辛的一天,循环往复的历史演变从这日开始……
一声炮火点亮了黎明的夜空,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就此开始。队中几乎全是不满三十岁的年轻人们,有的甚至不满十周岁就要接受战争的残酷,鲜血的流淌,危险的逼近。两万五千里的路途,两万五千里的残酷等待着他们。
我想他们不单单是足迹上这两万五千里,更多的是心灵上的两万五千里。一里一困难,两万五千里,两万五千个困难,突破了,会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失败了,等待他们的则是无边无际的地狱。两年的风霜,改变了很多,留下来的仅一半而已,他们是佼佼者中的佼佼者,只有这一半的人才获得了重生,真正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红色足迹。
红色,脑海中先想到的是鲜血的颜色,寻访红色足迹,寻访先辈们挥洒血液的地方,先辈们奋斗的精神,是我们新一代所要传承的,我们要有红色精神,不惧鲜血挥洒,要汗水洗去前辈留在这里的鲜血,创造我们的时代。
一九一九年到一九四九年,三十年的时间,去推翻一个专制的,错误的政权,建立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权。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一百年前的先祖们,用反抗成就了巴黎和会上的不屈服,七十年前的前辈们,用血肉铸成了他国绝不敢来轻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那么,现在的我们,将会用学习使得国家富强。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们的努力可以造就中国的辉煌!
一个月前,翻着手中那厚厚一沓古田会议80周年报道策划,细数着似曾相识的那几个字眼——“红四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九月来信”,我反复尝试着拾起曾经在历史书和政治书中读到的关于那个年代的讲述。然而那些残缺、破碎的记忆,终究难以在我脑中织起出一段完整的历史片段。那段峥嵘岁月虽风云变幻莫测,但却承载着厚重的精神积淀。12月初,陈孜主任带着我,来到了闽西这片充盈着英雄传奇的红土地,重新追寻当年革命先驱们在这里留下的红色足迹。
参加工作这几年,闽西龙岩也拜访过多次,而到上杭古田却是头回登门,瞻仰过古田会议会址,再参观了古田会议纪念馆,总算对那段历史有了一个感性认识,脑海中原先残缺的记忆也被逐渐串接了起来。晚上回到驻地,请来“谷歌”、“百度”二位弟兄共同梳理白日里的所见所闻。可随着信息的聚集和材料的整合,加上专家、杂家们的各持己见,电脑屏幕上的采访提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可怕的聚变,洋洋洒洒上万字的历史讲述像蠕虫一般在我的视网膜和大脑皮层上挣扎扭动,好端端的几条新闻策划,怎么就被我折腾成了“史诗”。然而该系列每条新闻预定的长度只有三分钟。
在随后的几天中,我被许多个疑问纠缠着——红四军为什么来到闽西?从红四军的第一次党代会到第九次党代会,从撤销军委到恢复军委,从撤销毛泽东的前委职务到请毛泽东回到部队,这其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古田会议决议为什么不是毛泽东在古田而是在新泉所作?在离开红四军的日子里,毛泽东又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呢?这一连串的问题,都和毛泽东有关,而如果能解开这些问题的因果,也许创作思路也就能豁然开朗,也许,毛泽东在闽西曾经去过的地方,我都该去看看……
追寻着伟人的足迹,我们来到了新泉、长汀、才溪等毛泽东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在寻访中陈孜教给了我一种“化整为零零上加零”的工作思路。每到一处,除了解毛泽东以及红四军当时在这里的主要任务和工作之外,还要结合毛泽东曾经在此处留下的重要著作,进行写作背景的分析研究,甚至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在民间流传的“小道消息”,点滴的细节,都可能为整篇报道增添魅力。于是,老人、专家、导游,甚至是依稀留在老房子墙上的标语,都无一能幸免于我们的造访。
随着采访的深入,原先的一个个疑问也迎刃而解。在新泉,我们了解到了当时红四军内部存在的军事、政治矛盾;从老人的讲述中得知当时战争情况的复杂,毛泽东在新泉起草《古田会议决议》后的被迫转移;在长汀和才溪,从毛泽东的两部著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和《才溪乡调查》中透露出当时毛泽东开展了深入的社会调查,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再次梳理素材,整个系列报道中用于搭建历史框架的材料已一一具备,古田会议的深远意义,远不在于古田镇上那小小的廖氏宗祠内,而是从1928年4月红四军第一次党代会到1929年12月第七次党代会这不到20个月的时间里,在红四军内部发生的曲折反复的争论以及最终确立的正确原则,这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和发生在毛泽东身上的故事,构成了系列报道第一集的主线;同时,毛泽东在闽西期间深入田间地头、乡间农舍开展的调查研究工作,也让第二集要表达的主题浮出水面。
在闽西的这次红色之旅,为正式拍摄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发生在80年前的那段历史不再久远和陌生。现在系列报道已经圆满完成制作并且播出了,每一集都承载着浓重的历史分量和不朽的革命精神。而这次采访对于我来说也超越了一般的主题性报道或一套命题作文,它更像是一次时空穿梭的体验,以至于把自己置身于历史洪流中的我,至今也无法自拔。
近日,参加“红色寻访”活动的同学发起了“百名寻访同学进百个团支部上百堂党课”活动,通过组织开展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团支部学习活动,将自己在寻访过程中的所思所悟传递给更多同学。目前已有60多名寻访学生走进各个团支部。
讲台上,浙大外语学院德语专业研究生罗刚满怀激情,与同学们分享着他寻访中共一大会址的感悟。“一大的召开就像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重新探寻中共一大的历史,我更加深刻感受到党的伟大。”
讲台上3位同学真切地将自己的寻访感受与大家分享。电气工程学院08级本科生白杨赞,来自一个“党员之家”,寒假时,他们一家3名党员走访了西柏坡革命纪念馆。“作为一名党员,面对七届二中全会会址门前的党旗,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学习。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入党,我说,我想成为一名更优秀的人。走进革命圣地西柏坡,很多以前无法体会到的感受,在那一刻都涌现出来,我为自己是一名党员感到自豪。”白杨赞激动地说。
今年寒假,跨越南北5000公里,从家乡黑龙江来到深圳,浙大工科信息大类大一的学生徐磊追寻着深圳的发展步伐,感悟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徐磊动情地说:“我们年轻党员肩负开拓未来的重任,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份荣耀,更是一种新老传承的使命。”坐在前排的学生连冰洁一直听得很专注:“这是我所经历过的最特别和生动的一堂团支部党史理论学习课,3位同学讲得非常精彩。这一段段红色的历史时刻提醒着我要更加努力提升自我,更好地担起振兴中华的责任。”
今年1月,由浙江大学与本报联合发起的“红色寻访”活动受到社会各界持续关注,吸引了众多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寻访归来,同学们自发组成了“红色寻访”报告团,举办专题报告会、感悟分享会、座谈会。据悉,下一阶段,同学们还将走出校园,走进社区、企业和其他高校,分享寻访感悟,播撒红色信仰,在“红五月”里再增一缕青春气息。
为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我们县组织了一次“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走进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根据地——桂东县东边山追寻红军足迹之旅”,六月的一个周末,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
天刚蒙蒙亮,我和妈妈就出门了,到了纪念馆门口,就看到高高飘扬的红旗和穿着红色队服的队员。到了车上我数了一下,参加这次活动的有六十多人。原来有这么多人想了解红军的足迹呀!
这次去的目的地是东洛乡的小水山,那里可是当年红军打游击的根据地。经过三个多小时,车子开到了大山脚下,我们开始步行。此刻,我的眼前是一座连着一座的大山和满眼绿色的森林。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我仿佛看见了当年红军的身影,望着面前陡峭的大山和繁茂的树林,我仿佛听到了当年激烈的枪声……
不知走了多久,我感觉自己的脚越来越不听使唤了……终于,我看到了一个小山村。在这里,我们访问了一个八十岁高龄的老大爷。他给我们讲述了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的故事。当时的红军被敌人围困在周围的大山里,饿了吃野菜,冷了躲进山洞,病了只能就地挖些草药治病。就这样在这里坚持打了三年的游击战,度过了三年艰苦的岁月。红军走后,敌人为了找到红军放火烧了整个村庄,村里的老百姓都吓得躲到了外地,直到解放后才回来重建了家园。
看着这个历经苦难的小山村,听着老大爷讲的故事,我明白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如今,我们住在温馨舒适大楼里,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走在宽阔平坦的马路上,还有数不清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我们更应该珍惜,更应该想起为祖国抛头颅晒热血的烈士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做好新一代的接班人。
【篇二:红领巾寻访党的足迹】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词时不时的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是呀!要不是有战士们的英勇奋战,也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于是,我们今天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烈士陵园“看望”那些已经长眠于地下的英雄。
一路上,同学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向烈士陵园行进,每个人似乎都带着些许的悲伤,脸上的表情都是那么地严肃,我想:兴许那些英雄们看到了这一幕,也会高兴吧?随着同学们不知不觉地走动下,烈士陵园,到了。或许,我是说或许,我并不想来到这儿,我不想看到他们的墓碑,我想看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已经死了,但是他们死得值得,死得重于泰山,他们对得起党,更对的起我们老百姓。看着他们的墓碑,我似乎看到了他们当年与日本侵略者在战场上厮杀的情景,血迹斑斑,惨不忍睹,每当想到这些,我对日本人的恨就多一些。默哀开始了!同学们都轻轻地把头低下去,默不吱声,四周死一般地沉寂,就在这时,我似乎又听到了那些英勇的战士们在战场怒如狂狮,疯狂般地怒吼着,冲向敌人……他们勇敢、他们善良﹑他们不畏生死、他们英勇奋战。他们的好,老百姓们都领略到了;他们在打完胜仗后的欢呼声,我们也感受到了;他们在短暂的失败后,稍稍有些气馁,但很快又恢复了士气,互相鼓劲加油,我们也察觉到了……
他们是人民的公仆,是党的“得力助手”,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今年的暑假,我来到了拥有“十里惊天河,千年古村落”美誉的沂蒙人家,去找寻革命前辈的熟悉足迹,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沂蒙人家我看见了蒙山县县委的旧址和肖华故居等。我在蒙山县县委的旧址看到了革命先辈们奋斗的地方——几间矮小的草房子又暗又潮,下午根本看不清屋子里什么样。
肖华爷爷的故居非常简陋。一张床,一张书桌,一盏煤油灯就是这间小屋的全部家当。那张小床还不到一米五十厘米。可以想象肖华爷爷在多少个夜晚,在书桌上奋笔疾书,为我们的生活操劳。
在蒙山县县委外有一个学堂,也不能说是学堂,它由三根石柱组成,两短一长,一共四十多个吧。那是他们上学、开会的地方。共产党领导人就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工作。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在看《开学第一课》的时候我就想到了革命前辈们在战场上,在后方同仇敌忾的场景。我决定为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好好学习争取,做好祖国的接班人,长大后加入共产党,报效祖国。使祖国不再受欺凌!
寻找党的足迹
曾经一度的想知道党究竟是什么。党——对我来说很神秘,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在她的光辉下我觉得满足、幸福、充满希望。我多么想知道她究竟是什么样的。于是,我开始踏上了寻找党的足迹的旅途。
我曾幻想她一定拥有一双羽翼,护佑着中华十三亿的儿女;她一定拥有光环,照亮前面的路;她一定有着天使般的面孔,和蔼可亲。
曾听老一辈的人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那段不为人知的属于他们自己的艰苦青涩的时光。年轻的我们根本想象不出那段苦日子,甚至有时候还认为是天方夜谭。玉米、红薯是早中晚饭的主打歌,饮料则是玉米粥,多种做法的大白菜,可是却没有什么油,连盐都放得很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即使吃得反胃也还是这些。我突然想起军训回来,我曾抱怨,军训的饭菜比猪食还难吃,天天都是那些。但是却没有想到,早饭里天天有煮鸡蛋,午饭里天天有原来一年才吃几次的馒头晚饭里天天是解暑的绿豆粥啊。我们的餐桌上多了许多那时没有的佳肴,我们的衣柜里多了许多那时没有的衣装,我们的书包里多了许多那是没有的书本,我们的脑海里多了许多那时没有的知识,我们的记忆中多了许多那时没有的快乐……
大概这就是她的羽翼吧,护佑着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让我们没有了晚上没有电,洗澡去河边,早起找野菜,农耕累弯腰的回忆了。我们从小就有着幸福的生活,虽然我家不算富裕,可是我却可以拥有一个屋顶遮阴避雨,拥有墙壁挡风;我也拥有一台属于我的电风扇,在炎热难耐的夏天送来凉爽的风;我家还有暖气,能在严冬送来丝丝暖意……我们所吃的、用的、穿的甚至是交通工具都体现着我们生活的优越。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这不就是党的力量么?党就是这样,造福于人民。
我也曾看过关于党员的报道,写了查文红放弃上海优越的生活环境,来到安徽砀山魏庙希望学校义务支教,一呆就是七年。整整七年,她为了那里的孩子,没有见上哥哥的最后一面、错过女儿的婚礼,遭来了亲人的不理解,她为了支教事业呕心沥血,她把学生当子女,她的师恩如母爱。查老师自创适合农村孩子的教学方法,根据课文编朗朗上口的儿歌,帮助学生学得更有趣,掌握得更牢固,她教的班级每年考试成绩都是全县第一,她的学生不仅成绩好,还讲文明懂礼貌,
原文地址:http://www.qianchusai.com/%E5%AF%BB%E8%AE%BF%E7%BA%A2%E8%89%B2%E8%B6%B3%E8%BF%B9300%E5%AD%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