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有两种 用MMU的 和 不用MMU的。
用MMU的是Windows MacOS Linux Android。
不用MMU的是FreeRTOS VxWorks ucOS...。
CPU有两种 带MMU的 和 不带MMU的。
带MMU的有 Cortex-A系列 ARM9 ARM11系列。
不带MMU的有 Cortex-M系列...。
STM32是M系列...不可能运行Linux...。
ucLinux不算Linux的。
STM32是M系列,属于低成本设计,不带MMU控制器,不可能运行Linuxuc,μClinux不算Linux的。
因此基于STM平台且满足实时控制要求操作系统,只有以下5种可供移植选择。分别为μClinux、μC/OS-II、eCos、FreeRTOS和rt-thread。
操作系统有两种:用MMU的和不用MMU的。
用MMU的是Windows、 MacOS 、Linux、 Android,
不用MMU的是FreeRTOS VxWorks ucOS。
CPU有两种:带MMU的和不带MMU的,
带MMU的有Cortex-A系列ARM9、 ARM11系列,
不带MMU的有Cortex-M系列。
工业控制用linux比stm32多。
STM32MP1强调适用于所有用户,但是工业控制领域采用Linux操作系统较多,消费领域采用安卓操作系统比较多,对于这一现状,ST表示第一款产品首先支持Linux操作系统,是从STM32MP1的性能考量。
整套STM32MP1软件套件可以简化客户的流程开发,其中重要的一点是STM32MP1的Linux平台,全面兼容主流行的OpenLinux开发包。目前,STM32MP1SoC驱动程序已被Linux社区采用和认可,ST的STM32MP1支持Linux4.19LTS,LTS表示ST会长期支持这一软件发行版。在支持整个Linux开发源时,STM32MP1全面兼容开源软件的标准,包括Linux的Foundation和YoctoProject,因为Linux代码开源,而且非常多,客户不可能全部都用或者清楚哪个好用,ST在Yocto建立一个Project,客户可以稳定简易使用这个开发包,而且支持Linaro社区,里面有一些参考软件和培训。因为Linux是开源的,代表是公开的,所以预集成安全操作系统OP-TEE,客户不需要再付费;客户可以使用免费的加密OS,让系统在可信区域加密,公开用的数据全部用开源的Linux。
ST还为STM32MP1提供了硬件解决方案。STM32MP1提供两种开发板:一是全部功能板,支持157A和157C,157C是安全加密功能升级的部分;探索板有两套,一套是精简版本,包括MP1+基本外设,还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功能,配了MIPI屏和Wi-Fi/BT射频模块,当用户需要做无线连接时,可以以此为原型来开发。
linux开发是指:硬件开发?驱动开发?应用程序开发?
STM32是cortex-M内核,一般能跑linux的都是cortex-A核,架构差异蛮大的。
STM32单片机 = cortex-M内核 + 外设。
arm soc = cortex-A内核 + 外设。
先说结论:单片机开发基础对linux开发有帮助,但是很有限。
STM32基础:我个人认为是一定的code能力+寄存器配置能力 + 小型程序开发能力 + 外设驱动能力。
先大概说一下linux启动流程吧:
1、FSBL:引导程序,厂家固化的,不用管;
2、SSBL:bootloader程序,一般用u-boot,厂家会提供一个可用版本,定制裁剪功能看个人需求;
3、linux内核 + linux驱动。
4、跟文件系统rootfs,可能需要增添删改。
linux毕竟是庞大的操作系统,开发起来当然也非常复杂,需要的技术栈十分庞大,比如:
makefile、链接脚本、交叉编译、shell脚本、设备树、驱动框架等等。
即使是linux驱动开发也是基于框架的开发,与单片机开发差距较大。既然想进入linux世界,先从空杯心态开始吧。
写这么多,不是说linux很难,其实任何东西入门容易,精通难,比如Linux内核进程调度、存储管理等等,都是我不知道的。没关系的,可以从简单的开始入手,一步一步积累嘛。
stm32 t7温度范围为-40°C到105°C。
STM32有一个内部的温度传感器,可以用来测量CPU及周围的温度。
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缩写为STM)是一种扫描探针显微术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让科学家观察和定位单个原子,它具有比它的同类原子力显微镜更加高的分辨率。STM使人类第一次能够实时地观察单个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化性质,在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20世纪106年代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隧道针尖的结构是扫描隧道显微技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尖的大小、形状和化学同一性不仅影响着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的分辨率和图像的形状,而且也影响着测定的电子态。针尖的宏观结构应使得针尖具有高的弯曲共振频率,从而可以减少相位滞后,提高采集速度。如果针尖的尖端只有一个稳定的原子而不是有多重针尖,那么隧道电流就会很稳定,而且能够获得原子级分辨的图像。针尖的化学纯度高,就不会涉及系列势垒。例如,针尖表面若有氧化层,则其电阻可能会高于隧道间隙的阻值,从而导致针尖和样品间产生隧道电流之前,二者就发生碰撞。制备针尖的材料主要有金属钨丝、铂-铱合金丝等。钨针尖的制备常用电化学腐蚀法。而铂- 铱合金针尖则多用机械成型法,一般 直接用剪刀剪切 而成。不论哪一种针尖,其表面往往覆盖着一层氧化层,或吸附一定的杂质,这经常是造成隧道电流不稳、噪音大和扫描隧道显微镜图象的不可预期性的原因。因此,每次实验前,都要对针尖进行处理,一般用化学法清洗,去除表面的氧化层及杂质,保证针尖具有良好的导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