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人到中年才发现,生活真的是太累了。
褪去了年少时的懵懂青涩,经历了生活的坎坷打击,在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每个中年人都面上带着笑,内心却变得越来越沧桑。
时光不紧不慢,身边的人来了又去,一切都与年少时的憧憬相差太远。
但是,纵然生活有一百个磨难,我们也得咬紧牙关坚持到底。
就像余华笔下的“福贵”,一个命运跌宕起伏,孑然一身却仍努力生活的老人。
有人说:
如果你已经体会过生命的无常,就一定要读一读余华的《活着》。
因为这本书会告诉你活着的意义,以及三个越早明白越好的人生道理。
世事无常,生命远比我们想象得脆弱。
余华曾在英文版自序中写道:
作家的写作往往是从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转瞬即逝的记忆、一句随便的谈话、一段散落在报纸夹缝中的消息开始的,这些水珠般微小的细节,有时候会勾起漫长的命运和波澜壮阔的场景。
《活着》就是在福贵自己的轻声讲述中开始的。
福贵年轻时,是个天天穿着绸缎,吃喝嫖赌样样精通的阔少爷。
有一天,他遇到了陈记米行家的千金,一见钟情。
家珍穿着月白色的旗袍,提着一盏小煤油灯,和几个女伴去上学。我是在拐弯处看到她,她一扭一扭地走过来,高跟鞋敲在石板路上,滴滴答答像是在下雨。
回到家中,福贵就央求母亲找媒人去提亲,顺顺利利地就把家珍娶了回来。
然而,家底殷实、生活无忧,这样在别人眼中羡慕都羡慕不来的生活,却并没有延续太久,随着福贵赌博输光了家产,他们一家人的生活也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先是福贵的爹在搬家到茅草屋的那天,死在了村口的粪缸前,接着没过几年,福贵的娘也得了病,撒手人寰。
在福贵死里逃生从战场回来的那天晚上,他躺在床上“听着风吹动屋顶的茅草,看着外面亮晶晶的月光从门缝里钻进来”,他一会儿摸摸妻子,一会儿摸摸两个孩子,心里充满了踏实的温暖。
然而,这样的日子没过几年,就随着有庆、凤霞、家珍的死戛然而止。
有庆是给县长女人献血的时候死的,福贵把儿子背到田地里埋了后,常常对着有庆总跑着去上学的那条小路发呆,看着“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好在还有女儿凤霞,日子总归是有些盼头的。
可万万没想到,凤霞生孩子的那天,因为大出血,也死在了医院里。
福贵站在雪里听着女婿一遍遍喊着女儿的名字,看着雪花一片片从身边落下,心里就跟结了冰一样发麻。
失去了儿子和女儿,本来就得了软骨病的家珍,精神一下垮了。
临死前的几天,家珍一遍遍对福贵说:“这辈子也快过完了,你对我这么好,我也心满意足,我为你生了一双儿女,也算是报答你了,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
后来,随着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的死,福贵彻底成了孤家寡人,只有一头也叫“福贵”的老牛作伴。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曾在国破家亡后感慨道: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世事无常,人生如梦;往事迷离,转眼成空。
其实,生命远比我们想象得还要脆弱。也许上一刻还在一起说笑玩闹的人,下一刻就分别于苍茫大地,相见无期。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拥有的时候,好好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珍惜这当下的每分每秒。
即使人生百般苦,也要学会原谅
读过《活着》的人,在感叹命运无常时,都对福贵所经历的种种苦难,报以最大的同情。
但同情之余,更多的,还是钦佩福贵身上的品质和人性的宽容。
福贵败光家产后,父亲气死,母亲病倒。焦急如焚的福贵,拿着家珍从娘家带来的两块银元,就跑去城里找大夫。
不曾想,这一去,就被路过的军队抓去当了兵,有家不能回。
因思念病重的老母亲,和柔弱的妻子、两个年幼的孩子,福贵也曾无数次想过要逃跑。
但一位逃跑七八次未遂的惯犯“老全”对他说,逃出去的人只有两个下场:要么逃跑时被发现,当场打死;要么逃出后,被拉去其他的队伍继续打仗。
福贵打消了逃跑的念头,只暗暗在心里想着:一定要活下去,活着才有见到亲人的希望。
打仗的日子不好过,除了挨饿、受冻,在战场上近距离接触枪林弹雨,生死就在眨眼之间。
但最终,福贵逃过了一劫,解放军把他从死亡堆里救了出来,还给他回家的路费。
虽然战争让他远离亲人,受尽苦难,但福贵心里却充满感激,甚至还想要继续从军。
可想到家里的亲人,他还是决定返乡,临走时,他说了一句:“来世,我来报恩。”
罗曼·罗兰说: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经历过战争的苦,福贵最后想的却是“报恩”,将人性美好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面对儿子有庆的死,他的处理方式,更加让人肃然起敬。
福贵唯一的儿子有庆,原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却因为给县长的女人献血而死,福贵发疯一样跑到医院想找对方拼命,却在发现县长是自己出生入死的战友时,放弃了。
他对县长说:“春生,你欠我一条命,你下辈子还给我吧。”
就这样一句话,福贵原谅了夺走儿子生命的“罪人”。
他并非不爱儿子,而出于他们出生入死的交情,出于人性的善良,福贵忍住丧子之痛,选择了原谅。
几年后,春生遭逢大难想要自杀时,福贵还鼓励春生说:“你走南闯北打了那么多仗,你活下来容易吗?春生,你要答应我活着。”
你我皆凡人,有时候面对那些伤害我们的人,做到“一笑泯恩仇”何其难。
可原谅别人又何尝不是宽恕自己呢?
岁月无边,人生有涯,只有尝试放下恩怨,学会翻篇,才会在往后余生,活得舒心从容。
众生皆苦,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活着没意思”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口头禅。
当工作稍有不顺心,亦或者生活不尽人意时,他们就开始自怨自艾、怀疑人生。
但只要读完《活着》,你就会明白:
任何苦难都只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只要勇敢趟过去,就是成长。
面对种种波折打击,是在苦难中艰难爬行,还是选择就此沉沦,这才是一个人命运的分水岭。
福贵的人生开场无疑是耀眼的,他是地主的的儿子,富家公子哥。
但只半年光阴,他就输光了祖辈积攒的家业,人生从此开始走下坡路。
在千金散尽和父亲死去后,福贵的人生才刚刚拉开序幕,一夜之间他从不学无术的少爷转变为家里的顶梁柱。
幡然醒悟后的福贵,原想好好劳作养活一家老小,怎奈何,天不遂人愿。
他被抓去做炮兵,好不容易从死亡线上捡回一条命,回到家后,才知道母亲已死,原本活泼可爱的女儿凤霞,也因一场病变成了聋哑人。
福贵看着日渐苍老的妻子和聋哑的女儿,心里盛满了伤心和难过,但他还是安慰自己:活着就好,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而在之后几十年的人生里,福贵没有等来所谓的岁月静好,却隔几年就要经受一次失去至亲的痛苦。
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死了;儿子有庆因为献血死了;妻子家珍因病去世;女婿二喜因工地世故被砸死;而他的外孙苦根,也因为太饿,吃多了豆子撑死在小黑屋里。
看着亲人一个又一个地死去,福贵哭过、自责过,也一度以为自己活不长了。
但最终,他还是收起眼泪,用宽厚的肩膀,担当和承受生命所带来的苦难,过了一年又一年。
他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
久经风霜的福贵,真正地参透了生命的意义。
他用一生的经历明白了:磨难和挫折是谁也逃不过的,但只要生命不枯萎,一切都有希望。
正如余华所说:“福贵是我见到过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的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的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
民间有言:好死不如赖活着。
这里的“活”,不是自我催眠,而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
行走天地间,又有谁的人生是绝对的一帆风顺呢?
虽然我们无法阻止命运的考验,但我们可以选择坚强地活着。只要生命不息,总会有绽放那一刻。
这世间除了生死,别无大事
余华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三句话,诠释了福贵的一生。
哪怕历经生死,哪怕遇到再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福贵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
而是选择了好好活着,用坦然的心态,踏踏实实过好余生每一天。
对于生命,我们最该有的态度就是,它若灿烂,我们就笑脸相迎,它若经历风吹雨打,我们就保持微笑,砥砺前行。
正如余华所说:
“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也许,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
“风来了,就吹风,雨来了,就淋雨。受不住了,就倒下,直到能再站起来,再走。”
活着的意义有很多,每个人的意义都是不同的。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活着意义就是感知生命的伟大,而且本身来说生命就像一场旅程,只有经历才能让自己的灵魂生华,所以说人活着最根本的意义就是在于感知生活,实现自身价值;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内在,不断的成长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灵魂变得更加的伟大;有追求,有梦想,有目标,没有一个人是这么伟大的,但是正是我们在不断的追求目标的道路上,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更加充实。
像我们这些尘世中的凡人,恐怕都只是曾在人生的某一瞬间,活着是因为追求财富,物质享受;活着是因为诸情牵绊,家庭爱情;活着是因为因果孽缘,仇凤执念;活着还是因为那些宏大追求,或者是信仰、道德、传承崇高的寄托。这些都是拥有的过程,虽然会在眼前一闪而过,但也只有以自己的意志,去过完这一生,才是真正的意义。人生,别等!活着就是努力的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被理解的意义。叔本华说过:“人的本质是痛苦的”,但是“享受”或“医治”却是一剂“良方”。换句话说这就是繁衍活着的意义,就看你是选择被动还是主动而已,而这一切都是自己选择。
1、人活的意义在于感知生活,实现自身价值。
其实对于我们来说,生命本身就是伟大的,而且其实在有限的生命里有自己有一段伟大的历程,也正因为如此,每个人都有其活着的意义,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感知生命的伟大,而且不断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价值,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延伸。
2、人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内在,不断的成长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灵魂变得更加的伟大,让自己更加的享受生活。
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生活都是压抑的,而且也会让我们感受到悲伤和抑郁。但是人活着意义就是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努力学习,正因为这种经历让我们的灵魂更加的丰满,也会让我们更加伟大更加的明白活着的不容易,也会让自己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本身的意义。
余华在《活着》的自序中写道: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听上去“活着”似乎是一种无意义的行为,但是在小说中,“活着”是一场与命运之间的较量,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约定”——对手之间不退场不认输的约定。
正如他所说,小说的主人公福贵有着对苦难异于常人的承受能力和乐观态度,他的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经历了身边人失而复得和最终一个个离他而去,当最终世界上他的亲人一个不剩的时候,他也变成了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他的生活再也不会有亲人逝去的苦难了。他买了一头牛陪伴他,把它当成自己死去的亲人们,这实际上是把爱寄托在了老牛身上,于是老牛就成为了他的爱的化身。此时的福贵已不再是福贵一人,而是“人”的象征——爱不死,他就不会死。
有人曾说,余华的《活着》本质上不过是对悲剧的大量堆砌,是通过对主人公的折磨来吸引人们的眼球的。但我认为,这种说法太过肤浅,因为他对那些白纸黑字上勾勒出的人生起起伏伏仅仅是浅尝辄止,他不过是让悲剧短暂地击中自己的内心,然后就抛之脑后,从表层的故事来抨击余华的文思。
《活着》之所以成为经典,一定有其作为优秀经典小说该有的品质。表面上是在讲一个悲剧故事,实际上是在讲一个成年人的寓言,他讲出了一个我们都能懂的人生道理,也传递给了我们最朴实有用的生存态度。从我们生命降临到这个世界,再到离开这个世界,人生这条道路上的一切,都会逝去,或早或晚。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以自己的意志度过一生,足矣。
《活着》是好书,更是好看的书。这不是让人快乐的小说,但绝对是精彩的小说。有人说,这不是故事,是历史;也有人说,福贵的一生有悲剧,也有幸运。没有经典文学的浩繁文字,作者只习惯用最直白的话语和生动的情节,直击历史与人心。

余华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者,提到余华,便不能不提《活着》。推荐这部小说,我可以摆出十个有力的理由,让你无法拒绝。
第一、故事好看
故事讲述了地主家少爷福贵的一生。福贵年轻时放荡嗜财,输光了家产。这样的人生巨变让福贵仿佛变了个人,开始用心体味平凡人的苦乐。福贵的妻子家珍曾被其父强行接回娘家,但终于回来,福贵也开始懂得珍惜自己的家人。按说一切开始向好,但命运却总不愿给福贵好脸色,时哉运哉,福贵的人生满满都是坎坷。于他是人生的不幸,于我们这样的看客,却成了最精彩的故事!
第二、人物形象精彩饱满
每一部精彩的小说,都会有经典的人物,《活着》当然不例外。小说中的主角自不待言,即使配角也个个出彩。春生,和富贵一起为国民党拉大炮的患难之交。战场上,当别的兵都在疯抢军队从飞机上抛下来的粮食时,福贵和老全想的是分开去抢,才能多抢些粮食回来,可是春生却想到去脱别人的胶鞋当作煮米的燃料。春生在无数次的战争中九死一生,可在建国之后的和平年代却遇到了生命中的最大难关。小说中,家珍感慨,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了。小说中,福贵的孩子们,地主龙二,甚至是那头老牛福贵,都是极鲜活饱满的生命。着墨无多,熠熠生辉!
第三、情节跌宕,充满悬念
从一开始,我们便知道了结局,福贵老人最终全无亲人,只跟叫一头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但是,这本书依然充满悬念。福贵曾经富有,福贵曾拥有完满家庭,福贵已懂得了珍惜平凡日子,已不求功名只想平安过一生,可是,那些人都去哪了?每个亲人都去哪了?孩子们都去哪了?于个人来说,命运之神是会撒酒疯的,但对于福贵,绝不只是造化弄人那么简单。大历史,小人物,如同洪流中的蚂蚁,波澜起伏,无力自控,命运的激流令人窒息一一这是一本拿起便放不下的小说。
第四、行文简洁,阅读极为顺畅
很多人觉得文学经典便意味着大量描写,浓墨重彩,可余华《活着》的语言却极是简洁,这也是很多人对余华的突出印象。余华愿意用最简洁的词句,单纯地讲故事。只要你具有阅读《故事会》的水准,你便肯定可以接受《活着》,整本书非常非常好读。我从来坚信,好东西是应该努力简化的。对于作者来说,思想的轻薄是可耻的,但语言的故作高深也同样可耻。《活着》求简而不媚俗。整部小说,可用一句话来评价:简约,但绝不简单。
第五、语言满是光华
一出场,余华写已苍老的福贵,“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多漂亮的描写!世人写月光无数,余华写出了独一无二的经典。当福贵孤独地埋葬儿子后,一人往家走,其苦令人不忍。此时,小说写道:“月光洒在小路上,像洒满了盐。”写月光,写得人心瞬间崩坍,不忍再读。余华善用简单语言,但字里行间永不乏珠玑闪光,相比繁复缭绕的语言之美,这样的光华更让我倾倒。
第六、幽默的魅力
余华的笔下从不乏幽默。好的幽默是说者不笑,淡然讲述,听的人在笑过之后,还觉得回味无穷,余华的幽默便是如此,时而黑色,时有暖意。来看小说写地主龙二的嚣张得意一一“龙二常常穿着丝绸衣衫,右手拿着茶壶在田埂上走来走去,神气得很。镶着两颗大金牙的嘴总是咧开笑着,有时骂看着不顺眼的佃户时也咧着嘴,我起先还以为他对人亲热,慢慢地就知道他是要别人都看到他的金牙。”看过了,别说你没有笑!
余华借《活着》想表达的是生命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活着》这部小说,朴实而单纯,其实就是一部关于死亡的平静叙述,人的死以及动物的死。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同时也是真正意义上改变人生态度的一本好书。
书中福贵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一个人命再薄,只要想活着,怎么也死不了。”有些人总是会因为某些自认为的不幸,便对生活绝望了。生命其实是没有幸福或不幸的,生命只需要你静静地活着。我现在对自己的生活很满足,人活着,没什么过不去的坎,活着一切都是有希望的。人。
生原本就是这样,生与死都不是我们可以预测的,但每天能够在匆匆的步履中看到迎面而来的晨光和那缓缓升起的朝阳,沿着柔和的光线,微闭着双眼,看着睫毛下出现的彩虹。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一种活着的快乐!“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困难和挫折,生离死别和痛苦不堪。生活的辛辣,呛得人眼里总有流泪的感觉。《活着》却教会我们通过泪水去观察微笑,通过苦难来体会生存的乐趣。
扩展资料: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余华的早期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
原文地址:http://www.qianchusai.com/%E8%AF%BB%E6%B4%BB%E7%9D%80%E7%9A%84%E6%84%8F%E4%B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