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的小学语文课本,历经半个世纪沧桑的岁月,依然保管完好,的确有收藏价值。一方面可以重温旧日的时光,对孩子们进行传统教育。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当时教科书编写的内容提供历史资料。它的文化价值大于经济价值。
小学语文课文:手拍胸膛想一想
这是1958年第一版、1964年第六版的小学《语文》课文(第七册),叫《手拍胸膛想一想》。这篇课文念起来全是大白话,土得掉渣,像是文盲老农民的顺口溜,或是大跃进时期农村歌谣体裁。实际上,它属于正儿八经的文人创作,类似短叙事诗。作者借鉴古典诗歌“赋比兴”表现手法和古乐府叙事体,两句一段,句句押韵;通篇采取农民口语形式,熟练运用许多农村俗语、谚语,朗朗上口,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是比较成功的工农化、通俗化文艺创作尝试。
这也不是一般业余诗人或诗歌爱好者写的,而是知名作家、诗人张长弓早期作品,很有语言艺术表现力,因此令人记忆犹新,数十年难忘。
《手拍胸膛想一想》
一九五七年冬天,农村里展开了大辩论。在一次辩论会上,农业社有个社员要退社。这时候,一个白发的老贫农站起来,手指着他说:“老弟呀,你忘本啦!”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
莫嫌老汉说话罗嗦。
你钱大气粗腰杆壮,
又有骡马又有羊。
入社好像吃了亏,
穷人沾了你的光。
手拍胸膛想一想,
难道人心喂了狼!
老汉心里有本帐,
提起帐来话儿长。
地主逼租又逼债,
担起儿女跑关外。
你爹你娘来逃荒,
一条扁担两只筐。
你那时饿得像瘦猴,
三根筋支起一个头。
天下穷人心连心,
收留你家在咱村。
一场春雨满地新,
来了亲人八路军。
斗争地主把地分,
你爹当上农会主任。
他打土匪挂了花,
咽气时候跟我说了知心话。
“我不长命没福气,
孩子们赶上了社会主义。”
哪想你这阵有了钱,
入社脚踩两只船。
棉花脑瓜豆腐心,
跟着富农瞎胡混。
他说是灯你就添油,
他说是庙你就磕头。
农业社里千般好,
你跟富农往哪里跑?
你粮食吃在肚皮外,
又换酒肉又倒卖。
想囤下粮食当粮商,
撑死你一家饿死一方。
人心不足蛇吞象,
好了疮疤忘了伤。
千亩地里一棵苗,
合作社是咱宝中宝。
党的话你要听清,
心里就象掌上灯。
你擦亮眼睛仔细看,
觉悟回头当社员。
秋天到,秋天到,地里庄稼长得好。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高粱涨红了脸,稻孑笑弯了腰。秋天到,秋天到,园里果子长得好。枝头结柿子,架上挂葡萄,黄澄澄的是梨,红通通的是枣。秋天到,秋天到,田里蔬菜长得好。冬瓜披白纱,茄子穿紫袍。白菜一片绿油油,又青又红是辣椒。
人教版第十册,北师大版第八册,语文A版第八册 。
《跳水》作者(俄)托尔斯泰
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zī)牙咧(liě)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枝枪。他本来是想找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人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候太长。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小时候,身边都是黑白的世界,电视机是黑白电视剧,家里面的墙壁也是黑一块白一块,写作业的本子也总是黑白相间,我们的眼睛里缺乏彩色。
唯一的彩色就是课本上的彩色插图了。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当年的这些彩色插图着实不算是多么精致的作品,但在当时这些彩图就是我们的最爱。每次开学把书本发下来,我们总会首当其中的就把书翻开,把每一幅插图都仔仔细细的看一遍,对上课的期待就增添了一分。
多年已过,当再次看到这些课文插图的时候,心里马上就泛起了一股涌动,小时候的天真无知、嬉戏玩耍,对未来的憧憬期待、迷茫惘然都在一瞬间浮上了心间。过去自然不会再重来,但偶尔回顾一下过往,审视一下现在,憧憬一下明天,这也是一件好事吧。
和年代君一起来回顾下当年的语文课本插图,这些熟悉的画面让你想起了什么呢?
这是《狼牙山五壮士》,五位抗日英雄的故事,还记得他们的英勇吗?
这是《草船借箭》,三国时期的故事,还记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
这是《奴隶英雄》,古代斗兽场的讲述,还记得这位英雄吗?
这是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那句“一枝红杏出墙来”在今天已经变味了。
这是《画杨桃》,你还记得当年自己画过的杨桃吗?
这是《飞夺泸定桥》,还记得战士们视死如归的豪迈吗?
这是《我的弟弟小萝卜头》,还记得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吗?
这是《爸爸和书》,还记得“爸爸”是如何在艰难条件下为“我”和“姐姐”买书的吗?
这是《丰碑》,讲述了红军行军中的故事,还记得那句“他就是勤务员”的回答吗?
这是《蜜蜂引路》,讲述列宁的故事,还记得蜜蜂是如何引路的吗?
这是《西门豹》,讲述战国时期的故事。还记得西门豹是如何治理民生的吗?
这是《捞铁牛》,讲述宋朝时期的故事。你还记得铁牛是如何捞上来的吗?
这是《珍贵的教科书》,用血保护的书,你会珍惜吗?
这是《三味书屋》,讲述鲁迅先生小时候的故事。有多少人在自己座位上刻了个“早”字?
虽然画的简单,但那时最爱看的就是课文里的这些插画,你还记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