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原文如下: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这句话到了今天,因为“相濡以沫”这个成语指夫妻感情,也可用于朋友。比喻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而“相忘于江湖 ”则相对于互相扶助来说,更加潇洒写意,所以多用来表达情人或夫妻分手之后,以全新的心态忘记过去的共同生活,投入到更宽广自由的感情生活中去。
相忘于江湖
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古文释义到了今天,肯定是有很多不同的引申、解释,对古文或者诗句的引用没有谁规定一定要按原来的意思使用,便是专家也只能根据各种资料进行考证,而且即便有官方解释,也丝毫不会影响人们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这是语言和文字发展的规律。
那么这句话的本意是什么呢?这里谈一些个人理解,因为千百年能人异士无数,对《庄子》这本奇书也是解读无数,所以这里的解释只代表文字本意和个人看法。
“泉水干涸了,鱼就共同困处在陆地上,用湿气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就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与其称誉尧而非难桀,就不如恩怨两忘而与大道化而为一。”
庄子的行文习惯比较跳跃,除了那些寓言故事,说理的语言有时候有些玄乎。后世的大诗人李白的诗文方法其实就是学的庄子,不过诗歌语言,大家担待得过,而庄子的行文有时候看得就有点费力。
相濡以沫
这个句子从来有争议的理解,就是“相忘于江湖”这几个字。为什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如江湖”?大家一定会想,这是当然了,活在干涸的烂泥里的鱼,靠互相喷口水来苟活,当然不如在江河湖海中互不认识,欢快生活了。
其实真是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看后面两句,与其赞誉尧的圣明而非议桀的暴虐,不如把他们都忘掉而融化混同于“道”。从正常人的态度来看,这不就是是非不分?庄子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再看看后面几句: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地把我的形体托载,并且用生存来劳苦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所以,把我的存在看作好事的,也就因此而可以把我的死亡看作是好事。”
这样的话,“相忘于江湖”又有了一些及时行乐的味道。
庄周
实则“相忘于江湖”中的江湖是用来比喻“道”。 求道之人,要像鱼儿身处江湖一样,忘记了江湖的存在。我们要忘却“道”的存在,才能真的得道。
其实谈到这句话,《大宗师》里面还有故事,庄子借助孔子和子贡的对话进一步阐明,只是很多人并没注意:
子贡曰:“敢问其方。”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子贡问:‘请问如何追求大道?’孔子回答:‘鱼必求水,人多求道。求水的,掘地成池便给养充裕;争相求道的人,漠然无所作为便心性平适。所以说, 鱼相忘于江湖里,人相忘于道术中。 ’”
相忘于江湖是一句经典语句,原意是指两条鱼因泉水干涸,被迫相互呵气,以口沫濡湿对方来保持湿润。它们不禁怀念昔日在江湖中互不相识,自由自在的生活。现多指放下对情感过于执着的追求,在尘世中忘却彼此,不通音讯。
出自《庄子·大宗师》:“出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白话译文
泉水干了,鱼的身体处于干涸的陆地上,如果要保持其外相(鱼相),就要”呴以湿,濡以沫”,不如把它们放到江里湖里,这样就可以忘掉他们的外相。
扩展资料:
相关道理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传达的意思是:与其要人民在”天下无道“、黑暗混乱的日子里,彼此共度时艰守望相助,倒不如活在“天下有道”的世界里,大家各自互不相干的平静生活。
鱼的外相是因为水创造的,人的外相是道创造的。外相由水创造的(鱼),在池水中穿行就可以得到给养;外相由道创造的“人”,不无端生事就可以得到安定。所以说:在江湖里,鱼的外相可以忘掉了,人相从道的角度来看,也可以不去计较。
相忘于江湖没有下一句,出自于:出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天运》
译为:泉水枯竭,泉下之鱼无处可逃,相互哈着水汽,把嘴里的沫子抹在对方腮上,与其这样,不如相忘,逍遥于江湖。
这段话意思是:与其大家在生死存亡中互相帮助,备受煎熬,不如大家互不相识而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
扩展资料
原文出自《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
后面还有一段,“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历来的解释,都是上句的”相“指相互,但是上句讲鱼的身体处于陆地上(因泉涸)互相帮助存活和誉尧非桀、两忘化道毫无关系,再联系下文,如果我们把”相“都当作外相来讲,就很容易说得通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相忘于江湖。
下一句为“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
原文如下: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译文:
泉水干涸了,鱼儿困在陆地上相互依偎,互相大口出气来取得一点湿气,以唾沫相互润湿,不如将过去江湖里的生活彻底忘记。与其赞誉唐尧的圣明而非议夏桀的暴虐,不如把他们都忘掉而融化混同于“道”。
作品简介: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作者介绍: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鱼相望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的意思为:鱼类遨游在江湖之中就会忘掉世间的一切,人在道术上要是得到大道,也是会忘却一切的。
出自:《淮南子·俶真训》,作者: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
原文为:
夫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古之真人,立于天地之本,中至优游,抱德炀和,而万物杂累焉,孰肯解构人间之事,以物烦其性命乎?
译文:鱼类遨游在江湖之中就会忘掉世间的一切,人在道术上要是得到大道,也是会忘却一切的。古代的得道之人,立身于天地的根本,享受中和之气,悠然自得,持有圣德,达到和谐温暖的境界,看待万物就好像是胡乱飞舞的尘埃,谁肯去干预人间繁杂之事,让自己的本性和生命受到外界事物烦扰呢?
扩展资料:
“鱼相望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出处《淮南子·俶真训》介绍:
《淮南子·俶真训》是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的一部兵书,全书共由24个部分构成。“俶”,就是始。“真”,即是实。《淮南子》此篇全衍《庄子》之旨,故以《俶真训》名篇,《俶真训》犹首篇之名《原道训》也。
此篇的中心思想是,要养性存真以体道,而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即遇到“至德之世”。这是对“道”的进一步阐述,本篇因此也被许多人看作是《原道训》的续篇,只是两篇各有侧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淮南子·俶真训。
原文地址:http://www.qianchusai.com/lw/%E7%9B%B8%E5%BF%98%E4%BA%8E%E6%B1%9F%E6%B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