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疫情期间心理疏导内容如下:
1、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做好个人清洁卫生:
遵照少聚集,戴口罩,勤洗手的原则,保持个人和居家的清洁卫生。要保持作息规律,保证睡眠时间,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增强自己的免疫力和抗病毒能力。
2、坦然面对情绪变化,理解和接纳负面情绪:
在疫情压力下,学生们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慌、愤怒和烦躁等各种不良情绪,这是人面对应激事件的正常心理反应,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体现,越是压抑和否认,就越是容易被情绪支配。面对负面情绪,同学们不必过于敏感和紧张,也无需否定自己的感受,积极理解和接纳负面情绪的存在,才能更好地自我调节。
3、掌握紧张焦虑情绪疏导方法:
方法一:深呼吸放松。通过身体肌肉的放松,达到情绪的放松。具体方法如下:吸气的同时提肩,保持1-2秒,呼气时双肩同时下落。做3至5个这样的深呼吸就可以很大程度的缓减当下的焦虑、紧张情绪。
方法二:着陆技术。如果你发现自己极度担心或焦虑,把注意力带回到当下。感觉一下双脚跟地面的接触,身体跟椅子的接触。动动手指头:和脚趾头,用心感受他们的存在与带给自己的感觉。环顾一下四周,快速地命名一下你所看到的各种东西,颜色、形状、物品名称都可以。
想一想你记忆中让你感觉到轻松或愉快的经历,例如和朋友或家人远行,哼唱你喜欢的童年歌曲,都会让情绪舒缓。
疫情期间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参考下方。
1、留心观察,及时掌握情况:
新闻、网络、视频关于病毒、疫情、死亡的消息铺天盖地的袭来,一下子让这些涉世未深的小朋友们感受到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恐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焦虑、恐惧就有可能通过反常的行为表现出来。
比如:晚上频繁醒来、哭闹,害怕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总是问:“妈妈、爸爸,你不要离开我好不好!”出现严重的分离焦虑;他们对事物小心翼翼,饭量减少。或者,突然变得很胆小,平常很喜欢玩的玩具或游戏都不愿意参加了;还有可能出现尿床、反复吸允手指、咬指甲这样的行为。出现以上反常情况,家长要特别注意!
2、自我调节,控制自己情绪:
一是不能将焦虑、恐惧的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只有家长表现得从容淡定,孩子才能从你的身上获得更多放松的信息。同时,也要允许孩子表达恐惧,当他们感到害怕的时候,耐心的倾听,陪伴。而不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劝他们不害怕,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二是对孩子要包容、有耐心。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越长,难免会产生更多摩擦,要对孩子进行合理引导、耐心教育。晨昏颠倒、游戏过度是许多孩子身上容易出现的现象,对此,父母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对孩子发火,也不宜立即将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适度打游戏不仅能增进孩子生活的乐趣,也能促进孩子之间的交流。
玩手机也是“00后”少年的重要行为特征,通过手机孩子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学到更多的东西,但完全沉湎其中是万万不可取的,父母要控制好孩子的游戏时间,并关注游戏内容。
3、以身作则,做好自我管理: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每时每刻都在模仿家长的行为。在行为习惯和情绪调适上,家长都需要做好榜样,保持理性,积极应对,规律生活,给孩子传递战胜疫情的信心。在行为习惯上,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不做“手机的奴隶”。
均衡饮食,给自己和孩子提供丰富的营养餐食,彻底煮熟所有食物。在情绪调适上,需要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且尝试用正向的思维去思考,让生活充满正能量,也给孩子带来温暖与信心。
4、创新方式,教给孩子防护知识:
在孩子问到疫情的详细问题时,家长应用有趣的、具体的、积极的语言,给孩子解释病毒及其防护方法,给孩子带来稳定的情绪。用正确的方式,向孩子传递关于疫情的信息,而不是只让他们看新闻,或者听大人说:哪个地方的情况又更严重了。
对孩子最好的知识普及的方式就是减少孩子直接接触新闻的机会,给他们讲相关的儿童故事或者绘本。通过孩子喜欢的故事主人公,通过隐喻的方式把对抗病毒的知识和当前的疫情告诉他们,是最容易让儿童接受的方式。
疫情期间,隔离在家的日子,想要好好学习,可却静不下心,出现不同程度的各种心烦、焦虑不安、情绪低落等负面情绪,长时间沉浸在这样的负面情绪中,会对身心造成不利影响,更影响成绩的稳步提升,此时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尤为重要。
1、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成败。疫情期间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尤为重要。
心态要保持平和,尽可能争分夺秒去做好准备工作,幸运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有多充分,你就有多幸运。以轻松的心态迎接考试,即使面临双重考验,仍然能取得优异成绩。
平复心态,积极对待,利用好这段自己可以掌控的时间,查漏补缺。
2、健康饮食,坚持锻炼。每天尽可能地注意营养搭配,不偏食,保证营养均衡。做好室内运动,劳逸结合,提高自身免疫力,尤其要针对中考体育加试的内容,做好室内训练,做到有备无患,每天可以在家训练跳绳、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每天坚持压腿、坚持深蹲,也可以利用台阶来练习。
3、拒绝信谣,抵制传谣。疫情当前,减少对负面信息的心理暴露,控制自己每天接受负面信息的时间,克服恐慌心理,科学预防,不疑病,不恐慌 ,不信谣、不传瑶,以官方信息为主,相信专家、相信医护人员、相信国家一定能打赢这场抗疫阻击战,同时要转移注意力。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愈发紧张,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场全民抗“疫”的斗争中,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积极响应、主动作为、加强防范,履行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凝心聚力抗击疫情。
但大学生长期在密闭空间中隔离,缺乏和外界的交流,产生焦虑、恐慌等情绪是正常现象。大学生需要接受这些现实,并保持乐观态度,不指责,不抱怨,解决好心理问题,共同克服困难,共同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
一、有效心理防控,助力疫情防控。
1.朋辈互助与熟悉的朋友保持联系,多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彼此安慰,相互支持,从而增强精神动力。
2.合理宣泄听听音乐,写写日记,做做运动,进行适当的情绪宣泄,愉悦身心。
3.呼吸放松做深呼吸时加上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吸气时感受身体充满了能量,呼气时暗示把体内的烦恼排出体外。
4.转移注意力可以读自己过去想读而未读的书,整理一下物品或者规划自己以后的生活,通过转移注意力让自己觉得有事可做,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面对疫情 不必恐慌
二、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1.向学校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在面对疫情的过程中,情绪管理相当重要。焦虑、恐惧、担心的情绪无法消除,会明显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
各高校都在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汇聚该校和当地心理专业团队力量,开通了心理抗疫援助热线,创建了网上心理咨询平台,并利用微信和微博等上传心理疏导手册等及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稳定大学生的情绪。对因疫情产生恐慌、焦虑等情绪的大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大学生应以班级群和院属公众号为第一阵地,及时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措施和常用的心理自我调适方法,向学院、班级心理委员和辅导员随时汇报心理动态。
2.向国家专业机构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
2020年1月26日,为指导各地科学、规范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
2020年2月2日,为做好防控疫情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向公众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导等服务,预防与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困惑,防范心理压力引发的极端事件,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的通知》。
疫情期间,经过居家隔离、在家上网课、长假后的开学,儿童青少年可能会出现焦虑、孤独等一系列情绪问题及网络成瘾等问题。
1.焦虑、疑病: 过度关注自身及家人的健康状况,当身体出现不舒服时,容易陷入"被传染"的担忧中。 心慌、坐立难安、注意力不集中、睡眠混乱,导致其难以完成学业或其他任务。 反复查看疫情信息、过分关注疫情变化、反复洗手等。
2. 情绪低落、抑郁: 长时间居家,出现孤独、情绪低落,对事物提不起兴趣,疲乏等表现。 出现噩梦、食欲减少、易激怒等行为。
3.网络成瘾(游戏障碍) 居家隔离,假期延长、自控力差等因素导致儿童青少年上网失控,强迫性地经常使用网络,沉迷于网上活动难以摆脱上网受限时则情绪不稳,强烈渴望上网,这种渴望导致其做其它事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沉迷于虚拟世界,与现实疏远,为人冷漠,缺乏时间感,处于上网与不敢面的现实的矛盾之中,情绪低落、悲观、消极 不惜代价寻求上网、游戏机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计划,成绩下滑 视力下降,肩颈疼痛,生物钟紊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停止上网则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
4.低龄孩子的行为问题: 部分低龄儿童可能会出现思维固化或重复动作、粘人、害怕孤独、哭闹增多等行为。 有一些甚至可能会出现尿床、语言迟缓等倒退行为。
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家长、学生、老师三个群体的共同努力,以下是心理医学中心儿少心理专家给这三个不同群体缓解心理压力的建议:
给家长的建议
1. 做好自我照顾,为儿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维持正常的作息,保持生活稳定。保证正常的饮食、睡眠、居住环境,与家人朋友通过电话和社交软件等方式进行联系。 关注自身情绪变化,接纳自身的情绪,缓和情绪波动。 对于低龄孩子来说,家属维持正常生活状态,保持身心稳定,孩子就能平稳度过"疫情" 用支持和鼓励的方法应对孩子的各种不良情绪反应,同时,倾听他们内心的担忧,打开释放焦虑的空间。
2. 做好疫情及防护知识的宣教,避免信息过载: 尽量控制每天接收信息的时间、途径,减少杂音。 家长应告诉孩子如何判断信息的对错,当下不能判断时也不要急着传播。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通过绘本等方式告诉孩子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及如何做好自身防护,并督促孩子做好自身防护。 有些孩子对于不能去学校感到不解,家长应通过讲故事、打比喻等方式告诉孩子不能去上学的原因。
3. 合理引导作息,开展家庭活动: 督促孩子做好作息计划,保证充足休息的同时也保证合理的学习计划,缓解延期开学所产生的焦虑。 劳逸结合,一同进行亲子活动,如家庭电影时光、桌游、运动等活动。
给儿童青少年的建议
1. 善用网络:关注权威媒体平台: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或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正确恰当了解疫情,同时又不让信息过载。
2. 保持正常作息、制定计划:做好张弛有度的学习计划、运动计划、社交计划、保持正常规律的作息及适度的人际交往。
3. 缓解情绪小技巧:理性应对疫情中出现的情绪反应,可以列一个活动清单(如运动、瑜伽、听音乐、阅读等)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压力。
4. 产生严重反应时,应及时寻求帮助:出现严重的焦虑、担忧等情绪,无法应对学业并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时,应及时告知父母或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或拨打权威危机干预热线。
给老师的建议
1. 帮助正确了解现状 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及青少年,强调防护的同时,可以提供权威的信息平台。引导学生辩证理性地思考此次危机的两面性,即看到危机中潜藏的危险和机遇,避免谣言。 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通过安全教育平台,以家长带领孩子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孩子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基本知识和学校推迟开学的原因。
2. 接纳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面对疫情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做好自身的情绪调节。
3. 家校合作:通过校园平台,发送消息,实现家校沟通,实时掌握学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