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
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它可以离开人的肉体,离开人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而独立存在在人类的精神文化维度里。
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人格在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从法律上讲是做人的资格,是自然人法上的概念。是自然人主体性要素的总称。人格在法律上不得转让和剥夺。
人格分类九类:完美型、助人型、成就型、自我型、理智型、忠诚型、活跃型、领袖型、和平型。总称为,九型人格。
九型人格是按人的基本欲望来把人分类。九型认为人是由基本欲望所控制。固然每个人都会同时追求许多东西,九型所讲的是基本欲望,反过来就是基本恐惧。这些恐惧驱赶着一个人,这个人一生就是要离开这种恐惧,并且以所追求的事物成为自我价值。
扩展资料
人格的特征主要有四个,它们分别是人格的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所谓“人心不同,各有其面”,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
统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统一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可能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出现人格分裂。
功能性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愤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稳定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个体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的“秉性”就是指人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格
(首先说,这不是本人原著,而且性质仅仅研究惯犯罪犯的心理和人格,没有研究罪犯亲善的方面。)
惯犯罪犯的人格评估。
目的:了解重复犯罪罪犯的人格特征和相关因素,为提高教育改造罪犯的质量提供帮 助。方法:采用中国罪犯个性分测验(COPA-PI)分别对重复犯罪罪犯和第一次入狱的罪 犯进行测量。结果:重复犯罪罪犯在攻击性、报复性、同情心和犯罪思维模式四个维度 上得分和人格异常比例高于第一次入狱的罪犯,且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结论:重复犯罪 罪犯人格异常现象较为突出;罪犯出狱后再犯罪的影响因素有社会因素,也有人格因素 ;上述四个维度上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罪犯出狱后再次犯罪的 可能性,对罪犯实施针对性的人格矫正可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以来,我国的重复犯罪呈持续上升趋势[1]。罪犯出狱后再犯罪的 主要原因可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前者主要是社会因素,后者主要是指罪犯的不良 心理和人格素质。在第一次服刑期间,这种不良心理没有得到很好的矫治,因而出狱后 再犯罪的可能性较高[2]。国内多项研究认为,罪犯的人格异于常人[3-6]。Fazel和。
Danesh对12个国家22790名罪犯的研究结果认为,65%的罪犯人格异常[7]。不过,对重 复犯罪罪犯人格特征的研究并不多。重复犯罪罪犯在监狱内的改造难度大,出狱后的再 次犯罪率高,危害性大。因此,加强重复犯罪罪犯的狱内改造和社会控制已经成为预防 和减少犯罪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研究探讨重复犯罪罪犯的人格特征和再次犯罪的相关因 素,为增强罪犯改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教育改造的质量,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提 供帮助。
对象与方法。
对象 在押罪犯1012名。其中,第一次犯罪入狱的罪犯898名,重复犯罪入狱的罪犯11 4名。共收到问卷1012份,无效问卷13份,有效问卷999份。有效问卷中,第一次入狱罪 犯888名,平均年龄29岁。其中,暴力犯罪552名,占62.1%;非暴力性犯罪336名,占37 .8%。短刑期(10年以下,不含10年)罪犯427名,占48.1%;重刑犯(10年以上)461名,占 51.9%。重复犯罪入狱罪犯111名,平均年龄30岁。其中,暴力性罪犯76名,占68.5%, 非暴力性罪犯35名,占31.5%。短刑期(10年以下,不含10年)罪犯58名,占52.3%,重刑 犯(10年以上)53名,占47.7%。在111名重复犯罪罪犯中,抢劫犯47名,占42.3%;毒品 犯24名,占21.6%;盗窃犯21名,占18.9%。
方法 采用《中国罪犯个性分测验》(COPA-PI)量表,集体测试。该量表分为13个人格 维度,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7]。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及相关分析。
结果
2.1 罪犯的年龄、犯罪性质和原判刑期的比较。
重复犯罪罪犯平均年龄大于首次犯罪者,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t = -2.26,P<0.05 );卡方检验表明,重复犯罪和首次犯罪在是否为暴力犯罪或非暴力犯罪的人数上,差 异没有统计学显著意义(x[2] = 1.68,P>0.05);在刑期上将罪犯分为10年以下(不含1 0年)和10年以上两组,卡方检验表明重复和首次犯罪者在刑期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显著 性(x[2] = 0.69,P>0.05)。
重复犯罪罪犯的攻击性因子得分高于首次入狱罪犯,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t = -3.13 ,P<0.05);表明重复犯罪罪犯的攻击性较首次入狱罪犯强。重复犯罪罪犯报复性因子 得分显著高于首次入狱罪犯(t = -2.42,P<0.05),表明重复犯罪罪犯报复性高于首次 入狱罪犯。重复犯罪罪犯同情心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首次入狱罪犯(t = -2.17,P<0.05) ,表明重复犯罪罪犯比首次入狱罪犯更缺乏同情心。重复犯罪罪犯犯罪思维模式因子得 分显著高于首次入狱罪犯(t = -4.13,P<0.01),表明重复犯罪罪犯比较首次入狱罪犯 更倾向于犯罪思维。
2.3 其他因素
对重复犯罪罪犯人格特征的影响以年龄、罪名和原判刑期为自变量,以重复犯罪罪犯 的13个人格因子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这三个因素的主效应都不显 著,交互作用也都不显著。说明上述三个因素对重复犯罪罪犯的人格差异没有显著影响 。
2.4 异常人格发生率比较。
人格维度标准分得分大于60和小于40为人格异常。
重复犯罪罪犯在内外倾、同众性、攻击性、报复性、信任感、同情心 、聪慧性、犯罪思维模式等人格维度上出现异常的比例高于首次入狱罪犯,在情绪稳定 性、冲动性、自信心、焦虑感、心理变态倾向等维度上出现异常的比例低于首次入狱罪 犯。重复犯罪罪犯的异常人格(标准分高于60分)突出表现在聪慧性(31.5%)、报复性(27 %)、犯罪思维模式(22.5%)、冲动性(20.7%)、攻击性(18.0%);标准分低于40分的有同 众性(26.1%)、内外倾(21.6%)和信任感(14.4%)。卡方检验表明,13个人格维度中,重 复犯罪罪犯的攻击性和犯罪思维模式出现异常的频率显著高于首次入狱罪犯(x[2]分别 为13.63和4.68,P值分别小于0.01和0.05)。在其他维度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 >0.05)。表明重复犯罪罪犯攻击性更强,更倾向于使用犯罪思维模式。
讨论
3.1 重复犯罪罪犯和首次犯罪罪犯的一般情况。
重复犯罪罪犯的年龄大于首次犯罪罪犯,在犯罪性质和原判刑期上,两类罪犯并没有 显著差异。在犯罪的种类上,重复犯罪种类主要集中在抢劫犯罪、毒品犯罪和盗窃犯罪 上。由于犯罪条件和后果所限,贪污、受贿和杀人等几种罪名上极少出现重复犯罪的罪 犯。
3.2 重复犯罪罪犯攻击性强。
在攻击性维度上,重复犯罪罪犯攻击性明显高于第一次入狱的罪犯,而且入狱次数越 多的罪犯其攻击性越强。另外,重复犯罪罪犯在攻击性维度上出现异常的几率显著高于 首次入狱罪犯。还有,所有罪犯在攻击性维度上得分都没有出现低于40分,表明攻击性 过高是所有罪犯的共同特征,而重复犯罪罪犯表现更为突出。因此,攻击性可以成为预 测罪犯重新入狱可能性的一个指标。如果对重复犯罪罪犯的教育改造没能有效地降低其 攻击性,则出狱后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将难以降低。
3.3 重复犯罪罪犯报复性强。
重复犯罪罪犯报复性分数相对较高,说明其有较强的报复欲。相关分析表明入狱次数 越多的罪犯,其报复心理越强。
3.4 重复犯罪罪犯同情心更为缺乏。
重复犯罪罪犯的同情心得分高于首次入狱罪犯,表明其更缺乏同情心。相关分析表明 入狱次数越多的罪犯,其同情心越缺乏。另外,所有罪犯在同情心维度上得分都没有出 现低于40分,而重复犯罪罪犯表现更为突出。因此,对重复犯罪罪犯的教育改造,应着 力增强其同情心,提升其正义感和责任感,加强良心和道德教育。
3.5 重复犯罪罪犯犯罪思维模式明显。
重复犯罪罪犯这方面得分显著高于第一次入狱罪犯,表明重复犯罪罪犯的犯罪思想在 前一次服刑中未被改造过来,反而更为强烈,其主观恶性更深,更难以改造。此外,重 复犯罪罪犯在犯罪思维模式上出现异常的几率显著高于首次入狱罪犯。犯罪思维维度得 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罪犯的犯罪思想,并可以预测罪犯出狱后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及 其在狱内的被改造的程度。
3.6 不同类型重复犯罪罪犯的人格差异不明显。
从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看,虽然重复犯罪罪犯的年龄、犯罪类型和原判刑期不同,但 其人格特征并没有明显的不同,大多数两次以上入狱的罪犯具有相类似的人格特征。多 项研究表明,不同犯罪类型的罪犯的人格有一致性的趋势[3,9]。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 近似。
3.7 重复犯罪罪犯人格异常的发生率高于首次入狱罪犯。
在内外倾、同众性、攻击性、报复性、信任感、同情心、聪慧性、犯罪思维模式等人 格维度上,重复犯罪罪犯发生人格异常的人数比例较高。结合测试量表的分数解析,可 以证实重复犯罪罪犯中表现内倾、随大流、攻击性和报复性强,对社会和他人持怀疑态 度,智商低,习惯于犯罪思维模式者更为多见。在情绪稳定性、冲动性、自信心、焦虑 感、心理变态倾向等维度上,重复犯罪罪犯出现人格异常的人数比例也高于首次入狱罪 犯。说明有更多的重复犯罪罪犯由于入狱次数多,对前途失去信心,有自卑感,情绪状 态比较低沉。
3.8 重复犯罪罪犯聪慧性差。
重复犯罪罪犯在13个人格维度上出现异常的人数比例最高的是聪慧性维度,占31.5%。 李世棣等认为,重型犯的智力分布比一般常模低一个档次[10]。研究结果表明知识的贫 乏可能是导致重复犯罪罪犯不能有效地接受教育改造,不能适应生活,从而导致再次犯 罪的原因之一。因此,加强重复犯罪罪犯的知识教育也是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一个必要 措施。
资料来源: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60人格障碍〔F60特定的人格障碍〕
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病人虽然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少数病人在成年后程度上可有改善。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如果人格偏离正常系由躯体疾病(如脑病、脑外伤、慢性酒中毒等)所致,或继发于各种精神障碍应称为人格改变。
【症状标准】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不限于精神障碍发作期)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和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并至少有下列1项:
(1)认知(感知,及解释人和事物,由此形成对自我及他人的态度和形象的方式)的异常偏离;
(2)情感(范围、强度,及适切的情感唤起和反应)的异常偏离;
(3)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4)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
【严重标准】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使病人或其他人(如家属)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
【病程标准】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至少已持续2年。
【排除标准】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60.1偏执性人格障碍〔F60.0〕
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
【诊断标准】
(1)(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
②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③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④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
⑤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
⑥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访,不达目的不肯罢休;
⑦具有将其周围或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等的非现实性优势观念,因此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
60.2分裂样人格障碍〔F60.1〕
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男性略多于女性。
【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淡,及人际关系缺陷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与家庭和社会疏远,除生活或工作中必须接触的人外,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少知心朋友,过分沉湎于幻想和内省;
②表情呆板,情感冷淡,甚至不通人情,不能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体贴,及愤怒等;
③对赞扬和批评反应差或无动于衷;
④缺乏愉快感;
⑤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
⑥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
⑦对与他人之间的性活动不感兴趣(考虑年龄)。
60.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F60.2〕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本组病人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18岁前)就出现品行问题。成年后(指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
【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并至少有下列3项:
(1)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会常规、准则、义务等,如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或旷课)、多次无计划地变换工作;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且这些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
(2)行动无计划或有冲动性,如进行事先未计划的旅行;
(3)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利益;
(4)对他人漠不关心,如经常不承担经济义务、拖欠债务、不瞻养子女或父母;
(5)不能维持与他人的长久的关系,如不能维持长久的(1年以上)夫妻关系;
(6)很容易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进行无理辩解;
(7)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冲动,甚至暴力行为;
(8)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包括无故殴打配偶或子女;
(9)危害别人时缺少内疚感,不能从经验,特别是在受到惩罚的经验中获益;
2.在18岁前有品行障碍的证据,至少有下列3项:
(1)反复违反家规或校规;
(2)反复说谎(不是为了躲避体罚);
(3)习惯性吸烟,喝酒;
(4)虐待动物或弱小同伴;
(5)反复偷窃;
(6)经常逃学;
(7)至少有2次未向家人说明外出过夜;
(8)过早发生性活动;
(9)多次参与破坏公共财物活动;
(10)反复挑起或参与斗殴;
(11)被学校开除过,或因行为不轨而至少停学一次;
(12)被拘留或被公安机关管教过。
60.4冲动性人格障碍(攻击性人格障碍)〔F60.30〕
以情感爆发,伴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情感爆发和明显的冲动行为作为主要表现,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易与他人发生争吵和冲突,特别在冲动行为受阻或受到批评时;
②有突发的愤怒和暴力倾向,对导致的冲动行为不能自控;
③对事物的计划和预见能力明显受损;
④不能坚持任何没有即刻奖励的行为;
⑤不稳定的和反复无常的心境;
⑥自我形象、目的,及内在偏好(包括性欲望)的紊乱和不确定;
⑦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或不稳定,时常导致情感危机;
⑧经常出现自杀、自伤行为。
60.5表演性(癔症性)人格障碍〔F60.4〕
以过分的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
【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过分的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富于自我表演性、戏剧性、夸张性地表达情感;
②肤浅和易变的情感;
③自我中心,自我放纵和不为他人着想;
④追求刺激和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活动;
⑤不断渴望受到赞赏,情感易受伤害;
⑥过分关心躯体的性感,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⑦暗示性高,易受他人影响。
60.6强迫性人格障碍〔F60.5〕
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男性多于女性2倍,约70%强迫症病人有强迫性人格障碍。
【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因个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导致优柔寡断、怀疑,及过分谨慎;
②需在很早以前就对所有的活动作出计划并不厌其烦;
③凡事需反复核对,因对细节的过分注意,以致忽视全局;
④经常被讨厌的思想或冲动所困扰,但尚未达到强迫症的程度;
⑤过分谨慎多虑、过分专注于工作成效而不顾个人消遣,及人际关系;
⑥刻板和固执,要求别人按其规矩办事;
⑦因循守旧、缺乏表达温情的能力。
60.7焦虑性人格障碍〔F60.6〕
以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及自卑为特征,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而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
【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持久和广泛的内心紧张,及忧虑体验为特征,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一贯的自我敏感、不安全感,及自卑感;
②对遭排斥和批评过分敏感;
③不断追求被人接受和受到欢迎;
④除非得到保证被他人所接受和不会受到批评,否则拒绝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
⑤惯于夸大生活中潜在的危险因素,达到回避某种活动的程度,但无恐惧性回避;
⑥因“稳定”和“安全”的需要,生活方式受到限制。
60.8依赖性人格障碍〔F60.7〕
【诊断标准】
(1)(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过分依赖为特征,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要求或让他人为自己生活的重要方面承担责任;
②将自己的需要附属于所依赖的人,过分地服从他人的意志;
③不愿意对所依赖的人提出即使是合理的要求;
④感到自己无助、无能,或缺乏精力;
⑤沉湎于被遗忘的恐惧之中,不断要求别人对此提出保证,独处时感到很难受;
⑥当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结束时,有被毁灭和无助的体验;
⑦经常把责任推给别人,以应对逆境。
60.9其他或待分类的人格障碍〔F60.8;F60.9〕
包括被动攻击性人格障碍、抑郁性人格障碍和自恋性人格障碍等。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的计分系统采用两种计分方式——原始分和标准分。原始分是个人的量表实际得分情况,其中题目答案添A/B/C分别代表不同的分数,它测查的是学生的选择情况,主要是分类数据。
根据各维度的原始分数和标准差,求出的分数是标准分数。
具体的公式如下:
Z= (X-X`)/SD (其中,Z表示标准分,X是个人的原始得分,X`是全体的平均数,SD是全体分数的标准差。)
所以,标准分测查的是学生的位置分,即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具体到16PF,采用的是标准10的计分系统,从1到10分别表示分数由低到高,5为平均分。
举例,如果你的得分为8,则可以对照16PF的高分标准;如果你的得分为2,则可以对照16PF的低分标准。
注意,这里所说的"低分"和"高分"不带有数量大小的含义,而是用于衡量被测者在不同维度的两个端点的评价中的偏向性。
例如,被测者在乐群性这个维度中取得8分,代表他在乐群性这个维度上与高分的特征更加接近,即其具有外向、热情、乐群的性格特征。
扩展资料:
比较常用的公式及其解释有以下几种:
1、心理健康者的人格因素,其推算公式为:C+F+(11-O)+(11-Q4)。
式中字母为各量表的标准分(以下同)。
公式运算结果代表了人格层次的心理健康水平。通常在0—40分之间,均值为22分,一般不及12分者情绪很不稳定,仅占人数分布的10%。
2、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其推算公式为:2Q3+2G+2C+E+N+Q2+Q1。
通常总和分数介于10—100分之间,平均为55分,60分约等于标准分7,63分以上约等于标准分8、9、10,总和67分以上者一般应有所成就。
3、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其公式为:2(1l-A)+2B+E+2(11-F)+H+2I+M+(11-N)+Ql+2Q2。
由此式得到的总分可通过下表换算成相应的标准分,标准分越高,其创造力越强。
4、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其公式为:B+G+Q3+(11-F)。
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总分介于4—40分间,均值为22分。17分以下者(约占10%)不太适应新环境,27分以上者有成功的希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答:婚恋职场人格60分及格的。因为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
原文地址:http://www.qianchusai.com/%E4%BA%BA%E6%A0%BC%E5%88%8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