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占地350多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圆明园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一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总面积等于8.5个紫禁城。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 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玲珑剔透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 的“买卖街”,有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
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明园》
园林布局
圆明园总体上是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这三座相互连通、实为一体的园林组成的。三园可各自划分为数十个景点,每个景点都以一组建筑为中心,并搭配若干山形水系而形成。景点中的每组建筑都包括了若干个院落,而每一个院落又分别有几幢建筑。
这种园中有园、层层嵌套的格局是圆明园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圆明园
圆明园在圆明三园中面积最大,占地二百公顷。圆明园原为明代一处私家园圃,圆明园历史之始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为皇四子胤禛赐园题写匾额“圆明”,雍正初年建成牡丹台(即“镂月开云”),雍正帝即位后从雍正三年(1725年)开始大肆扩建而成,到乾隆九年(1744年),圆明园的营建工作基本告一段落。
乾隆帝依照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四字题名钦定了圆明圆四十景,分别赋诗,并命画师绘画修饰,此即《圆明园图咏》。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来华,携带的礼品陈列于圆明园正大光明殿。
在圆明园作为宫苑的百余年的时间,清帝长期园居,其中雍正帝、道光帝均崩于圆明园。圆明园可分为宫廷、九州、西北、福海和北部等五个景区。
二、长春园
长春园位于圆明园的正东,绮春园的东北,面积约为圆明园的三分之一,占地70公顷[1],1751年基本建成,1770年乾隆帝写了《长春园题句》,说明建园的目的是建造颐养之所,预备在退位之后来此入住,因此以宴游为主,没有议政的设施。
三、绮春园
绮春园位于圆明园的东南,最初为允祥赐园“交辉园”,在乾隆年间先赐给乾隆帝妻弟傅恒后改名“春和园”,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圆明园东南几个小园扩建成绮春园。在嘉庆十四年(1809年)扩充将西部小园并入,由竹园、含晖园、西爽村以及春和园组成。绮春园的面积54.3公顷,园林规模比长春园略小。
绮春园在道光年间以后主要作为太后、太妃居住之所。
圆明园被毁后,同治年间准备重修圆明园时,拟大修绮春园,并令改名万春园,后因财政拮据而作罢。后人常将绮春园称为万春园,但万春园只是为重建而命名,并没有真正出现过。
扩展资料:
园林特色
圆明园集中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粹,融会了东西各种建筑风格,大量运用对景、障景、借景、透景等空间处理技巧,汇聚各种造园手法,堪称是中国园林艺术之集大成者和顶峰杰作,被西方国家称作“万园之园”或“东方凡尔赛宫”。
整个圆明园的规模宏大,三园的总平面呈倒“品”字形,占地面积约350万平方米,周长10余公里。三园共有园景123处,其中圆明园69处,长春园24处,绮春园30处,总建筑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三园设园门19座,水闸5座。
园内有殿堂楼阁、轩馆廊榭等各种建筑140多组,木制和石制桥梁100多座,各种风景点100多处,还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图书、字画和文房珍宝,如《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和《淳化阁帖》摹版等。
圆明园是一座以水为主题的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的一半以上。它的水主要来自玉泉山,通过颐和园的昆明湖和清河支流万泉河,由西马厂铁闸从西北注入圆明园的紫碧山房,然后散布于各园。这种将水源布置在西北角的布局参考了中国神话中天下之水发源于昆仑山的传说。
雍正年间大规模修整了水道,将全园的湖泊相连,形成了整座园林的脉络。这些河道、湖泊和遍布全园的假山、岛屿等相互烘托映衬,具有山水写意画般的意境。
一幅湮没多年的圆明园盛期平面全面,1990年被圆明园管理处人员在故宫的藏图中偶然发现。全称是《圆明、绮春、长春三园地盘河道全图》,图幅275×215厘米,比例尺约为1比1200。
本世纪20至70年代,曾有几位专家、学者先后绘制过几件圆明园的总平面图,但由于都是综合史料或根据遗址现状绘制的复原图,因而难免存在着一定局限性。
这幅圆明园盛期平面全图上盖有“中法大学藏书”印章,说明它是清室样式房掌案雷氏的后裔在1930年前后出售给中法大学的昔日藏图。这幅图对圆明三园的河湖水系及所有景群、景点均标绘颇细。从其所绘建筑物及园名、景名标注判断,这是清代咸丰年间圆明园被毁前的一幅全景图,是迄今所发现的最能真实反映圆明三园全貌的一幅权威性平面全图。
其他圆明园全景图
其它全景图如侯仁之先生《北京历史地图集》中“清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的平面图(咸丰十年绘,即公元1860年),金勋的《圆明园原貌图》(1924年绘),何重义、曾昭奋的《圆明、长春、绮春三园》总平面图(1979年),白日新的《圆明园全图》(七十年代开始绘制,历时十七年,图长6.6米、高2米),张宝成、张恩荫《驶去的仙境———圆明园》。
1924年,清朝皇族后裔金勋通过仅存的标志性建筑物遗迹和历史上的书画资料,重新绘制了圆明三园的地图。在这份地图中,我们只能找到很少的一部分景观,基本都集中在图下侧的“绮春园”和福海东边“西洋楼”至“大水法”一线。
这幅全景图中的“圆明园”部分目前还没有开放,其中只有个别景观经过修整。未开放区里蒲苇齐人高,渺无人踪,很难把这里与三四百年前的盛景联系在一起。现在民间还有关于“三山五园”的传说,所谓“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和颐和园中的万寿山,而“五园”则指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和清漪园(即颐和园)。
从前人留下来的“三山五园”位置图看,圆明三园位于群山环抱之中,是最偏北的一处皇家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