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去怨恨愤恼。
2.不服气;心里不平衡:心里~。
不忿 [bù fèn]
引证:
1、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于法开 始与 支公 争名,后情渐归 支 ,意甚不忿,遂遁迹 剡 下。”
2、尚仲贤 《柳毅传书》第二折:“那火龙大施勇烈,俺小龙不忿争强。”
3、《红楼梦》第五回:“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与 寳钗 顽笑,因此, 黛玉 心中便有些不忿。”
4、孙犁 《白洋淀纪事·光荣》:“别人听了都不忿,说:‘碍着人家了吗?你不叫人家寻婆家,你有汉子好等着,叫人等着谁呀!’”
近义词:
不服气 [bù fú qì]
释义:
1、不平;不心服。
2、不甘心、心中不平。
引证:
1、《文明小史.第三二回》:官府来剥削些倒也罢了,那里经得起绅士帮着来剥削,俺就不服气。
2、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二章:“我说这是农民意识,他还不服气。”
3、萧乾 《雁荡行·灵峰道上》:“ 雁荡许多‘象形的’山名我都不服气,单独老猴披衣和这老僧的形状,真酷似一尊石膏模型。”
“不愤”是错误写法,正确的应为:不忿。
1、表达意思:指不怨;不服气;不平;不恼恨。
2、读音:bù fèn
3、出处: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坊记》:“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
翻译:遵从意旨、命令不怨恨,以隐约委婉的话进谏以隐约委婉的话进谏不厌倦,精心侍奉父母无埋怨。
3、例句:也是他年事已高,糊涂了起来,这一日越想越不忿,一口痰气涌了上来,竟不顾身家性命一大早昏头昏脑地跑去西华门吵着要进宫见皇上。
扩展资料:
“不忿”的近义词:怨恨
1、读音:yuàn hèn
2、表达意思:是指由于某些原因心里充满强烈不满或仇恨,也指一种对他人不满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是潜藏心中隐忍未发的怒意; 仇恨;强烈不满;强烈不满或仇恨。
3、出处:出自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王尊传》:“内怀怨恨,外依公事。”
翻译:内心里怀揣着强烈不满或仇恨,表面还是听从安排处理事情。
4、例句:倘若你心情怨恨地娘这葡萄酒,那么怨恨的毒液就会滴进酒里。
5、词性:名词。
不忿,心里不能接受而表露在外面忿忿不平,小儿女的情态容易被人猜想的心态。不成熟而又令人可嗟可叹。写林黛玉的性格就是如此。显得她任性又自我保护的小蛮性情,无碍无妨。
这句话的意思是:听从父母的教导毫不懈怠,含蓄地规劝父母不知疲倦,为父母担忧而毫无怨言,这样的儿子可以称得上孝顺了。
出处:《礼记·坊记》
选段:
子云:“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诗》云:“孝子不匮。”
译文:
孔子说:“听从父母的教导毫不懈怠,含蓄地规劝父母不知疲倦,为父母担忧而毫无怨言,这样的儿子可以称得上孝顺了。《诗经》上说:‘孝子对父母的孝心是无穷无尽的。’”
人生哲学
《礼记》继承和发挥了先秦儒家的伦理思想,以整体性、相关性的视界看待社会与人生。《礼记》在有些方面有更细节的要求,主张共生性可转化并通过动态的“互生性”来实现。如提出人际间为防止个人中心主义的膨胀,和彼此以义相责,不以己之所能愧人之所不能。
《礼记》中对时间结构的意义的认识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自我关系中的内省;二是社会历史的延续;三是出于对超越的天道的领悟。说内省是一时间结构,是因为内省本身是解读者自己在历史性结构中得到确立和理解。
它体现了变易与递承关系,不仅意味着某种历史结果,而且是未来得以建构的条件。此所谓“反辅”也。《礼记》中继承了儒家思想的这一特点,所以十分突出“反躬”、“内省”、“自反”、“自尽”。
“七个不服八个不忿”并不是确数,泛指大家对不合理、不公正的事件和行为的否定态度。
注音:qī gè bù fú bā gè bù fèn。
释义:服,顺从;忿,生气,恨;
例句:1、年轻人不要到处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要有真本事,才能让人信服。
2、经过一番番挫折,他那副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牛脾气才得以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