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俞伯牙和钟子期
在春秋时期的时候,俞伯牙是春秋时期最擅长弹琴的人,他弹琴的技艺高超无人能比,但是他终日弹琴,却根本无人赏识,没有人听懂他弹琴的心境,他感觉到很孤单。
直到有一天,俞伯牙遇到了钟子期,钟子期听懂了俞伯牙的琴声,当俞伯牙的琴声弹到激越之处,钟子期便说“浩浩乎志在高山”;当钟子期听到俞伯牙的琴声回转千叠处,便说“荡荡乎志在流水”。俞伯牙至此终于遇到了能够读懂自己的人,感到无比欣慰。
二人于是成功成为了莫逆之交,相交甚好。但是到后来,钟子期因病去世,俞伯牙悲叹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知音,便摔掉他珍爱的琴,并且发誓自己终生不再弹琴了。
2、恩格斯和马克思
恩格斯与马克思是一对至交好友,恩格斯为了在经济上支持马克思的革命活动,不惜违心地答应自己的父亲承诺自己会回去帮助父亲经营他曾经一度厌恶至极的商业,这一切都是为了马克思。
当时虽然他和马克思共同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中,但是这两个人几乎每天都要通信,为了在革命事业上互相鼓励,促进对方。
而且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担任了整理占有遗稿的众人,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二,三卷,帮助完成了战友的未竟事业。可见,共同的理想和人生目标是建立在友谊的基础上的。
3、管仲和鲍叔牙
管仲从小就和鲍叔牙是很好的好朋友。鲍叔牙也一直都知道管仲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有机会的时候都会向别人引荐他,希望管仲能够得到重用,发挥他的才能,不至于埋没了他。
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时候管仲多分红,鲍叔牙不认为管仲贪,因为他知道管仲家里穷,没办法,这是迫不得已的事情。
管仲打仗的时候进攻后进,撤退先跑,鲍叔牙也不因此认为是管仲胆小,是因为知道他家里有老母。 管仲临死的时候,齐恒公让他推荐继任人,他没有推荐鲍叔牙。有人告诉鲍叔牙,鲍叔牙说,我这个人疾恶如仇,当丞相会误事,管仲这是太了解我啊,这才没有推荐我做继任人!
4、范仲淹和王质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因此被贬去了颖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的时侯,一些平日里与他相交甚密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因此而连累自己,于是纷纷对范仲淹避而远之。
但是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当时正生病在家,听闻此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
在那一人犯罪株连九族的封建社会里,王质能做到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真诚待友,和那些见利忘义之徒相比较,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这或许就是患难见真情的友谊吧。
5、翟公
《汉书·张冯汲郑列传》载:翟公曾经做过廷尉,当时,也可称宾客盈门了,可等到被罢免,门前却冷落到可张网捕雀。
不久后,他又做了廷尉,那些宾客又想去巴结,翟公便在大门上醒目地写上:“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只有在死生之间,才知道交情的浅深;在贫穷之间,才知道朋友的真实态度;在贵贱之间,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情谊。”)
她用一生的时间,悉心照料收养她的父母,体贴对待家中的每一位老人。直到婚嫁,都不离开家。从孩童到人母,她用逝去的青春书写了一个“孝”字。她就是樟洋社区的赖传娣,一位远近闻名的大孝女。
今年53岁的赖传娣出生在惠州,因为家庭贫困,3岁时被送给樟洋社区的赖谭发一家收养。养父母对她视如己出,这份恩情她铭记于心。到了婚嫁时,她也将照顾养父母的事摆在首位,因为二老只有她。
作为家中唯一的孩子,赖传娣选择留在樟木头,招婿上门照顾二老。一家人本也幸福美满,但到了2002年,养母忽然得了重病。原本家境就不宽裕,丈夫又在外打工,三个正在读书的孩子也需要照顾。家中事务全都压在赖传娣一人身上,让她分身不暇,恨不得一人掰成几瓣用。但事情再多,她照料病榻上的母亲却丝毫不懈怠,洗衣、做饭、照顾老人、打理菜园,在家里、医院、档口来回奔波。
赖传娣一直尽心照顾养母,养母卧病在床一年多,直到去世也没有生过褥疮。养母去世后,赖传娣更是把养父摆在第一位。饮食起居照顾的无微不至,一有时间还会带父亲出去走走看看。
不仅对含辛茹苦将她拉扯大的养父母孝顺,对她亲生父母一记远在外地的公公婆婆,赖传娣也是一直同仁。甚至看到同社区的孤寡老人,她也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赖传娣在市场开了一个杂货铺,对往来买菜的老人也亲切热情。不少原本不认识的老人都习惯买完菜后,在她的档口坐坐,聊聊天。一来二去,赖传娣结识了不少往年之交。街坊介绍,赖传娣逢年过节都会托邻里送自己做的粽子和应节点心去给住在敬老院的樟洋社区两位孤寡老人吃。而她敬老、爱老的事迹也在社区传扬开来,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孝女。
赖传娣一直践行着“百善孝为先”的宗旨,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她朴实殷勤地用自己的双手感恩回馈身边的人,用自己切身的行动来讲述孝的故事。让社会充满爱心,传递中国民族传统美德的正能量。她被评为2016年6月东莞好人。
一位母亲独自带着儿子生活,一次隔壁发生爆炸,儿子耳朵聋了,这个热爱音乐和小提琴的孩子从此一蹶不振。妈妈坚持让他学琴,总在樱桃树下听他拉琴,录下来,然后走很远的路去请老师指教,回来再指导因聋哑没有音乐老师愿意收的儿子。
后来,母亲花了许多钱给儿子买了助听器,并送他去做康复训练,儿子能说能听了,回来拉琴给妈妈听,却发现母亲没有什么反应,这才知道原来母亲一早听力也衰退了,为了陪他练手语,母亲不再开口说话,于是聋哑了。
1.爱因斯坦坚持相对论 ——坚持真理需要自信。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以后,有人曾创造了一本《百人驳相对论》,网罗了一批所谓名流对这一理论进行声势浩大的反驳。可是爱因斯坦自信自己的理论必然会取得胜利,对反驳不屑一顾,他说:“如果我的理论是错的,一个反驳就够了,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他坚定了必胜的信念,坚持研究,终于使“相对论”成为 20世纪的伟大理论,举世瞩目。
2.居里夫人和镭 ——有信心,才能克服眼前困难,看到光明前景。
居里夫人为了提取纯镭,以便测定镭的原子量,向科学证实镭的存在,曾终日穿着沾满灰尘和污渍的工作服,在极其简陋的棚屋里,用和她差不多一般高的铁条搅动冶锅,从堆积如山的沥青矿的废渣中寻觅镭的踪迹。条件极其艰苦,但她心里却充满自信。
她对友人说:“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她终于获得了成功。
3.爱因斯坦从纵向比较中建立自信 ——和过去的自己做比较来获得信心。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完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惟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来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不能使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一些。”爱因斯坦的自信就是在纵向比较中树立起来的。
4.蒲松龄落第著书 ——自信让人从失意中奋起。
我国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科举落第后写下一副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落第不落志,反而信心百倍地要干一番事业,坚持不懈地从事文学创作,终于写出了不朽杰作《聊斋志异》。
永远的遗憾,不朽的诺言
萧瑟的秋风轻拂过五丈原,你看着熄灭的七星灯只有仰天长叹,北伐中原成为了你永远的遗憾。
你一定还记得卧龙冈上,一首《梁父吟》是多么忧闲自在;你一定更记得刘皇叔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你说过:“若蒙将军不弃,愿效犬马之劳。”于是你告别了生活多年的地方,为了你许下的诺言。
于是你博望坡初用火,烧得曹军闻风丧胆;出使东吴,舌战群儒,计激周瑜,使刘备与孙权结为唇齿;草船借箭,惊行周瑜自叹弗如。身处龙潭虎穴却安如泰山,才智智谁能及君。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你只为许下的诺言,不留半点遗憾。
于是你七星坛上借东风,帮助周瑜火烧赤壁,阻曹操于华容,吓得曹操不敢南下。计取荆州,使刘备父子有了安身之所;谋取夫人,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周瑜,使之吐血而死。你斡旋天地,补缀乾坤,使鬼神莫测之机用运筹帷幄之计,办为许下的诺言,不留半点遗憾。
于是你西取川蜀,北取汉中,拥刘备为汉中王,为他夺得天下三分。然而世事难料,白帝城中刘备托孤,你的诺言变成了遗憾。然而你再次许下诺言:“臣当全力扶佐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于是你东和东吴,北拒曹操。南征南夷,七擒七纵,孟获败得心服口服;北伐中原,根弦退曹师,司马军输得五体投地。
你六出祁山,眼看大事可成,诺言右现。无奈天意难为,你知阳寿已尽,汉室已亡,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你的诺言变成遗憾。
永远的遗憾,只因不朽的诺言;而不朽的诺言却给我们留下了一段没有遗憾的不朽历史。
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的寻衅。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一年。
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不能及的。
被人们称颂为“力学之父”的牛顿,在二十几岁就创立了微积分,发现了光谱,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但他没有把功劳归于自己,而是谦虚地说:“如果我所见的比笛卡尔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缘故”。“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在接受英国作家哈尔顿的采访时有一段对话:“您的专门成就?”“没有。”“您的主要缺点?”“不懂得数学和新的语言,缺乏观察力,不善于合乎逻辑地思维。”“您的治学态度?”“很用功,但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这两位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的自尊自信表现在哪里呢?“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