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是首先是从被除数的最高位开始除起,每次都先用除数试除这个被除数的前一位即可,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后面的数叫做除数。
除法是四则运算之一。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非零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扩展资料:
除法注意事项
运算性质
1、被除数扩大(缩小)n倍,除数不变,商也相应的扩大(缩小)n倍。
2、除数扩大(缩小)n倍,被除数不变,商相应的缩小(扩大)n倍。
3、除法的性质: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除数,等于除以这两个除数之积。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如下:
1.从高位除起。
2.除到被除数哪一位,商就写到那一位上面。
3.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
除法的运算性质:
1、被除数扩大(缩小)n倍,除数不变,商也相应的扩大(缩小)n倍。
2、除数扩大(缩小)n倍,被除数不变,商相应的缩小(扩大)n倍。
3、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除数,等于除以这两个除数之积。
除法相关公式:
1、被除数÷除数=商
2、被除数÷商=除数
3、除数×商=被除数
4、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5、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小学除法要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互相交流分的方法,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
知“平均分”,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平均分”的印象。
1、只要是平均分就用(除法)计算。
2、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法则: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顺口溜:除数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那位,每次除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
3、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不一定就有几个0。(如:30÷5 = 6)。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小,就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这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注意:1、试商时,用被除数左边一位数去试除,一位数不够,再用两位。
2、当第一位商后面不够除时,用0占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