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原文以及注释具体如下: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出自战国末期·韩非所著的《韩非子•五蠹》
注释:
〔株〕树桩。〔走〕跑。〔因〕于是。〔释〕放下。〔耒〕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冀〕希望。〔为wéi〕被,表被动。
《守株待兔》译文:
有个宋人在田里耕作;田中有一个树桩,一只兔子奔跑时撞在树桩上碰断了脖子死了。从此这个宋人便放下手中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
他当然不可能再得到兔子,自己倒成了宋国的一个笑话。现在假使还要用先王的政治来治理当代的民众,那就无疑属于守株待兔之类的人了。
《守株待兔》寓意:
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总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之财,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的生活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一点点地创造的,如果总想不劳而获,那么人生就会像这个宋国人的田地一样荒废掉。
守株待兔(shǒu zhū dài tù),汉语成语,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守株待兔
【解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 比喻原来的经验;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死守教条。 【出自】:《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韩非子.五蠹》
用法:连动式;在句子中一般作宾语、定语;含贬义。原比喻希望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有一宋人在田里耕作。田中有一树桩。一只兔子奔跑时撞在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于是这人便放下锄具,守在树桩旁,希望再捡到撞死的兔子。兔子当然不可能再次得到,他自己反倒成了宋国的一个笑话。
三年级语文下册《守株待兔》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可以利用课文插图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如借助注释和插图,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行为,体会其愚蠢可笑之处,弄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教学时,启发学生对照课文插图,展开想象:兔子“折颈而死”后,农夫会想些什么?通过插图留白,引导学生体会农夫希望天天能捡到兔子的侥幸心理。
在这里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留白,引导学生在直观中思考,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标点添白,放飞学生的想象
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作者故意的省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放飞思维的“空白”。教材中也不乏这样的“留白”,教师如果能抓住教材中这些独有匠心的“空白点”,巧妙地创设好富有情趣的语言训练点,相信学生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能丰盈自身个性的体验与感悟。
三年级语文下册《我们的奇妙世界》第4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有时,云彩在蓝色的天空中飞行,如同经过雕饰一样,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形状,告诉我们许多奇妙的故事……”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就最后的省略号展开想象:云彩还有哪些形状?有哪些奇妙的故事?
学生经过思索,智慧的灵动点就会闪耀。有的学生说:“晴天的时候,云朵像雪一样白,飘在蓝天上;它有时候像一匹大马在奔驰;有时像一条鱼在自由自在地游泳。”有的学生说:“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它们有的像棉花糖,把欢乐带给人们;有的像青烟,飘浮在天空中。”还有的学生说:“天上的云有的像绵羊,有的像群山,还有的像棉花糖……”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仅开拓了思维,也从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守株待兔
先秦:韩非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
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注释
株:树桩。
走:跑。
触:撞到。
折:折断。
因:于是,就。
释:放,放下。
耒(lěi):一种农具。
冀:希望。
复:又,再。
得:得到。
身:自己。
为:被,表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