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攸,字子远,南阳人。年轻时与曹操、袁绍都有交情。他为人足智多谋,但性格狂傲,贪图富贵。最初在袁绍帐下任职,因不满袁绍不听其计,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投奔曹操。
许攸的投奔成为官渡之战的转折点。他向曹操献计,建议奇袭袁绍在乌巢的粮草大营。曹操采纳此计,亲自率兵烧毁袁军粮草,导致袁军大乱,最终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然而,许攸因功自傲,经常直呼曹操小名,甚至在众人面前不敬,最终被曹操所杀,结局令人唏嘘。
谋士无双,智计千里的传奇人生
字子远,南阳人。东汉末年谋士,初为袁绍谋士,后投奔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献计烧毁袁绍粮草,为曹操取得决定性胜利立下大功。
许攸,字子远,南阳人。年轻时与曹操、袁绍都有交情。他为人足智多谋,但性格狂傲,贪图富贵。最初在袁绍帐下任职,因不满袁绍不听其计,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投奔曹操。
许攸的投奔成为官渡之战的转折点。他向曹操献计,建议奇袭袁绍在乌巢的粮草大营。曹操采纳此计,亲自率兵烧毁袁军粮草,导致袁军大乱,最终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然而,许攸因功自傲,经常直呼曹操小名,甚至在众人面前不敬,最终被曹操所杀,结局令人唏嘘。
许攸字子远,南阳人。初,攸与太祖少时交也。袁绍在冀州,攸往依之。绍以攸为谋主。
官渡之役,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馀人北迎运粮,攸说绍曰:"公今与曹操相持,操兵少而粮尽,其势不久。可遣轻骑袭许,则事可定也。"绍不从。
攸家犯法,绍收之,攸惧,遂奔太祖。太祖闻攸来,跣足迎之,抚掌笑曰:"子远来,吾事济矣!"既入坐,谓攸曰:"今事急矣,何以教我?"攸曰:"今袁绍辎重万馀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太祖大喜,乃选精锐步骑,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钞掠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大破之,尽燔其粮谷宝货。
初,绍闻操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于是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
攸恃功骄横,常呼太祖小字,又于众中言:"阿瞒,非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子远,卿言是也。"然内衔之。后从行出邺东门,顾谓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也。"人有白者,遂见杀。
与曹操、袁绍少时交好,为人足智多谋但性格狂傲
在袁绍帐下任谋主,多次献计但不被采纳
因家人犯法被袁绍收押,惧而投奔曹操
建议曹操奇袭乌巢粮草,成为战役转折点
因恃功骄横,屡次不敬曹操,最终被杀
献计奇袭乌巢,烧毁袁绍粮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深谙兵法,善于抓住战机,以少胜多的典型案例
其投奔曹操直接改变了官渡之战的结局,影响三国格局
许攸虽有奇谋,却因性格缺陷导致悲剧结局。裴松之注引《魏略》评价:"攸有智计,而性贪傲,终以此败。"《三国志》作者陈寿虽未单独为其立传,但在相关传记中记载了其关键作用。
后世对许攸的评价褒贬不一:一方面肯定其在官渡之战中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批评其恃功骄横、不知进退的性格缺陷。他的故事成为历史上"有才无德"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