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贾诩,三国时期著名谋士,以深谋远虑、算无遗策著称。他先后效力于李傕、郭汜、段煨、张绣,最终归附曹操。 在曹魏官至太尉,封寿乡侯。贾诩善于自保,深谙为官之道,其谋略往往出人意料,被后世称为"毒士"。
三国志·贾诩传原文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也,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之奇。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傕等遂攻长安,不能克,而放兵卤掠,死者甚众。诩在城中,与傕、汜交通,迁为尚书仆射。
李傕、郭汜相攻击,帝在东华门,为傕所质。诩与左将军皇甫郦谋,说汜,迎天子幸汜营。汜不肯,欲迎天子幸北坞。诩曰:"不然,不如幸弘农,以示天下。"汜从之。天子遂幸弘农。是后,傕、汜悔,追及天子于曹阳。战,王师败绩,百官士卒死者甚众。诩独全。
诩时在李傕军中,为傕画策,迎天子幸弘农。天子既至,傕、汜悔,追及天子于曹阳。战,王师败绩,百官士卒死者甚众。诩独全。是岁,拜诩尚书,典选举,封冀州侯。时李傕、郭汜等相攻,长安大乱,天子东迁,诩上还印绶,就拜段煨为将军。煨军在华阴,诩往依之。煨虽畏诩名,而内不能用,待之甚厚。诩自以不为煨所容,闻张绣在南阳,乃往从绣。
绣见诩,执子孙礼,煨果大喜。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欲追之。诩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绣问诩曰:"精兵以退,公追而败;败卒以追,公追而胜。何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曹公军新退,必自断后,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非良将也,故知虽败必胜。"绣乃服。
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于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雠,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袁绍强盛,以少从之,必不见重,曹公弱,得之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参司空军事。
袁绍围太祖于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击绍三十余里营,破之。绍军大溃,河北平。太祖领冀州牧,徙诩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太祖从之,遂克超等。
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邑三百,并前八百户。又分邑二百,封小子访为列侯。以长子穆为驸马都尉。帝问诩曰:"吾欲伐不从,以威天下,吴、蜀何先?"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山阻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韦之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文帝不纳。后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子穆嗣,历位郡守。
评曰: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人物评价
陈寿评价:"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将贾诩与张良、陈平相提并论,足见其谋略之高。
贾诩一生最大的特点是善于自保。在乱世中,他辗转于各路诸侯之间,却总能保全自身,最终功成身退,善终而亡。这种生存智慧,在三国谋士中实属罕见。
其谋略往往出人意料,却又切中要害。无论是劝李傕、郭汜攻长安,还是说张绣归曹,亦或是劝曹操先取荆州,都体现了他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精准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