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密诏诛曹记
建安五年,汉献帝刘协不甘受制于曹操,密诏国舅董承联合刘备等人,以衣带诏为凭,欲诛杀国贼曹操。这一惊天密谋,虽最终失败,却成为三国历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之一。
建安四年(199年)
                        曹操迎汉献帝至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朝政大权尽归曹操掌控。
建安五年(200年)初
                        汉献帝不甘为傀儡,密诏国舅董承,命其联合忠义之士,诛杀曹操。
建安五年正月
                        董承联合刘备、吴子兰、王子服等人,共谋大计,刘备参与其中。
建安五年二月
                        事情败露,曹操大怒,诛杀董承、董贵妃等数百人,衣带诏事件失败。
关键人物
帝
                        汉献帝刘协
                        东汉末代皇帝
                        年幼登基,一生受制于权臣,衣带诏事件的主谋者,试图夺回皇权。
                    曹
                        曹操
                        丞相·魏王
                        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倾朝野,衣带诏事件的目标人物。
                    董
                        董承
                        国舅·车骑将军
                        汉献帝岳父,衣带诏的主要执行者,最终事败被杀。
                    刘
                        刘备
                        左将军·皇叔
                        参与衣带诏密谋,后逃离许都,建立蜀汉政权。
                    衣带诏事件详述
衣带诏,又称"衣带诏书",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密诏董承等人诛杀曹操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五年(200年),汉献帝不甘曹操专权,下密诏于国舅董承,诏书藏于衣带之中,故称"衣带诏"。
董承接到密诏后,联合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以及刘备等人,共谋诛杀曹操。刘备当时在许都,被曹操拜为左将军,也参与了这次密谋。然而,事情最终败露,曹操大怒,将董承、吴子兰、王子服等人全部诛杀,连董承之女董贵妃(汉献帝贵人)也未能幸免。
衣带诏事件虽然失败,但对三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刘备借此机会逃离许都,后来在徐州起兵,最终建立蜀汉政权。这一事件也成为《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情节,展现了汉室与权臣之间的激烈斗争。
从历史角度看,衣带诏事件反映了东汉末年皇权衰落、权臣专政的政治现实,也体现了汉室忠臣试图匡扶汉室的最后努力。虽然最终失败,但这一事件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