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之才 · 智谋无双 · 忠义千秋
姓名:荀彧(字文若)
生卒:163年-212年
籍贯: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
官职:侍中、守尚书令
荀彧被誉为"王佐之才",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他不仅为曹操制定了统一北方的战略方针,还举荐了郭嘉、荀攸等众多人才,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祖父淑,字季和,朗陵令。当汉顺、桓之间,知名当世。有子八人,号曰八龙。绲,济南相。彧父绲,济南相。
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乡里。
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
时袁绍得冀州,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弟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绍所任。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
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是时,董卓威陵天下,太祖以问彧,彧曰:"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
荀彧出生于颍川颍阴的世家大族
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因董卓之乱弃官归乡
离开袁绍,投奔曹操,被赞为"吾之子房"
镇守兖州,为曹操保住根据地
建议曹操迎汉献帝至许都,"奉天子以令不臣"
官渡之战中坚守后方,确保粮草供应
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赐死,享年五十岁
"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
曹操对荀彧和荀攸的评价,表达了对荀彧的极高赞誉
荀彧被后世誉为"王佐之才",其政治远见和战略眼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虽然最终因政治理念分歧而悲剧收场,但其忠义精神和卓越才能永远为后人敬仰。